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廬劇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蘭簡介

廬劇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蘭簡介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25 00:25:23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他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并保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廬劇大師,它一輩子都與廬劇打交道作為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提下他吧。

  說起廬劇,人們肯定會想到丁玉蘭從8歲開始登台,如今已75歲的丁玉蘭和廬劇打了一輩子交道。《小辭店》裡爽朗、幹練的店大姐胡鳳英,《借羅衣》裡愛慕虛榮的“二嫂子”、《觀畫》中的大家閨秀秦雪梅、《休丁香》裡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中的英雄江姐……從藝60多年,丁玉蘭在廬劇舞台上塑造了100多個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她被稱為廬劇“鼻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丁派藝術。丁玉蘭與廬劇結下了一世情緣,她對廬劇的摯愛已融入了骨子裡,她常常說:“沒有廬劇就沒有丁玉蘭,沒有丁玉蘭也沒有廬劇的今天,我願意為廬劇事業鞠躬盡瘁!”

  丁玉蘭1931年生于肥東縣草廟武家戶外婆門外的鴨棚中,她的童年十分凄涼,和母親過着讨飯、撿菜葉的困苦生活。7歲時得了眼疾,因無錢醫治,最終左眼失明。從8歲起,丁玉蘭就在養父丁有和的戲班裡開始學藝并登台演出,自此她就與廬劇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直到今天75歲高齡的她還依然活躍在廬劇舞台上。

  丁玉蘭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首次登台演的第一出戲叫《雷打張繼保》。當時,年幼的丁玉蘭戰戰兢兢上台,一看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吓得她不敢往台下看,在老藝人的眼色和手勢提醒下,終于順利地演完了這折啟蒙戲,并獲得了一緻好評。12歲時,丁玉蘭拜廬劇著名藝人郭士龍為師,專攻花旦、青衣,到18歲前已掌握了廬劇大部分的唱腔與劇目,成了戲班裡的主要演員,在皖中一帶聲名鵲起。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饑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進京彙報演出讓丁玉蘭的廬劇事業達到巅峰。當時,丁玉蘭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劉、周、朱等國家負責人做了專場彙報演出,并受到他們的親切接見,還榮幸地受到周的邀請,參加了國宴。在北京,丁玉蘭還為首都文藝界同行做了專場演出,受到一緻好評,連梅蘭芳看了她演的《借羅衣》後都說:“你的跑驢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學習。”

  此次赴京演出大大擴大了廬劇在全國的影響,也開創了丁玉蘭藝術生涯上輝煌燦爛的篇章。即使在48年後的今天,說起這次進京演出的事情,丁玉蘭對當時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依然記憶猶新,甚至連當時穿的什麼衣服,周單獨接見廬劇團演員并談了46分鐘的話等等,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丁玉蘭說這些是她這輩子最寶貴的記憶。

  丁玉蘭的成就有目共睹,她對廬劇音樂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艱辛也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學戲的苦是說也說不盡的。”說起自己在戲曲道路上所下的苦功,丁玉蘭感慨萬千:剛學戲時,是頭天晚上學,隔天下午就要演,當時才十來歲的丁玉蘭因為不識字,唱詞、對白全靠強記。

  師父怕她打瞌睡,就讓她一手拎水壺,一手拿稻草點着了放在水壺下面燒水……目不識丁的丁玉蘭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比别人多幾倍的功夫,别人睡覺,她背台詞。别人休息,她練唱功,甚至懷孕也照常排戲演出,1950年,丁玉蘭生第二個孩子時,剛從台上下來,妝還沒來得及卸,孩子就出世了。

  丁玉蘭自比是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幹什麼工作,如果自己不努力鑽研,不下苦功夫,是什麼事都幹不成的。”她的苦功夫都沒有白下,1955年,丁玉蘭主演了唱詞文雅的《玉簪記》,在淮南煤炭學院演出時,教授和大學生們都以為丁玉蘭是文學素養很深的演員,紛紛找她簽名,後來得知她竟然不識字。

  驚訝之餘将她稱為“目不識丁的大學生”。文革後,廬劇團排練一出現代戲《江姐》,丁玉蘭原本被定為B角,沒有上台排練的機會,她就天天在旁邊看别人排戲,等大家排完戲回去休息後,她就自己上台重演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A角因為嗓子啞了,丁玉蘭替代上台,無論台詞、唱腔都很熟悉,很快就進入角色,演出受到了觀衆極高的評價。

  最大遺憾後繼乏人:

  時光蹉跎,如今丁玉蘭已是四世同堂。從廬劇團退休後,摯愛廬劇的她沒有停歇下來,她又被廬劇團返聘回去當老師,還擔任了老年大學廬劇班的指導老師。對于培養廬劇人才,丁玉蘭一直是盡心盡力,毫不藏私,在她手上已帶過八批徒弟。但是,當記者問丁玉蘭有關接班人的問題時,她的語氣無比沉痛:“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到今天都沒有培養出一個接班人來!”丁玉蘭自己有兩個女兒都學廬劇,可是都沒能接她的班,說起個中緣由,丁玉蘭絲毫不護短:“就是不努力啊!”

  丁玉蘭說,當一個名演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她帶的徒弟中不乏資質優良者,但卻沒有人能完全繼承她的衣缽,主要就是吃不了那個苦,堅持不下來。現在廬劇又處于不太景氣的狀态,有不少演員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紛紛轉行了,丁玉蘭很無奈地說,去年她在新一批學員中發現有兩個苗子還不錯,但一個去當兵,在部隊提幹回不來了。還有一個到外地去拍電視劇,也不回來了。

  人才的青黃不接讓丁玉蘭對廬劇發展前景頗為憂慮,但她依然毫不保留地對這個摯愛一生的事業貢獻着自己的餘熱,她認為廬劇是道道地地的安徽省地方戲,非常受農民歡迎,廬劇從農村中來還要到農村中去,隻有來自民間,面向民間,才是它的生命所在。她堅信:“廬劇是合肥人的本土藝術,就像人人愛吃的鹹鴨子骨頭一樣,會越嚼越有味!”

  【結束語】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像是她的生命一樣,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于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隻在鄉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