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客家民居的一些曆史的東西,我們并沒有了解得非常通透,所以對于客家民居的見解,也一直都止步于最開始的了解,那麼客家圍屋和土樓的區别是什麼,客家圍屋和土樓會在一個地方嗎?是不是隻有閩粵才會有?
可能感興趣》》領略惠州獨特的客家文化
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在曆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區已有當地土着人居住,這些南下的漢人隻好遷于山區或丘陵地帶,因為離開中原故土,所以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着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圍龍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傳統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擡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遠,邊遠的山區,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磚瓦結構。二:特殊土坯結構: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稠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三、花崗岩條石結構(如江西龍南龍光圍)。
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10畝,大圍龍屋的面積已在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内分别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江西贛州、福建龍岩、廣東梅州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于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