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藏戲有什麼特色?一切源自自然

藏戲有什麼特色?一切源自自然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0-13 20:51:34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此可見藏戲在藏文化中的重要性。對于每一個劇種來說,它都有屬于自己的藝術特點,表現出各自不用的形式。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藏戲的藝術特色,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到去了解一下吧。

  藏戲主要特色: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内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隻有一鼓一钹伴奏,别無其他樂器,一切都源于自然。因此,藏戲一直受大家的喜愛。

  說唱藝術

  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曆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态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曆史中,曆代都産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産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并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适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叙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采用的就是民歌體。

  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産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唱腔: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前,藏劇中的朗達(戲曲唱腔)基本上是無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載歌載舞的表演中,也隻是用鼓钹這兩種打擊樂器伴奏。鼓钹點子是西藏各地方劇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種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時也起着描寫環境、銜接唱念和統一節奏等作用。各劇種鼓钹點子在具體的擊奏、點子的變化上有着明顯的區别。正是這種區别,使它成為藏族觀衆區分不同藏戲劇種的标志之一。他們可以從不同方向傳來的鼓钹點子的敲擊聲,判斷出那兒正在上演什麼戲。

  角色分類:

  藏戲中沒有角色行當的分工,戲班中一般隻有劇情講解者、演劇者、喜劇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當體制。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随着大型劇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漸形成各種角色類型,如在藝術發展最為豐富的藍面具戲中就有十三種。

  面具

  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曆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紅色象征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征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兩面派等。

  藏戲演出時,一般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從面具的造型和色調上區别人物性格的善、惡、忠、奸。藏戲演員的面部化裝,一種是把臉譜畫在臉上,另一種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語稱為“巴”,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面部化裝手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