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如今的中國對于佛教那都是虔誠的,幾千多年前開始佛教文化就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那時起大大小小的佛塔就開始興起。西安的大雁塔很多人都知道,那麼有人知道小雁塔嗎?如果你去了西安看了兵馬俑,逛了大雁塔卻沒有到小雁塔肯等是會留下遺憾的,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安小雁塔的迷人之處吧。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着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薦福寺内。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維先進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6年)陝西西甯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薦這裡殿堂荒廢,雖發願重修。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向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就是當年英宗皇帝的親筆。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由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辛亥革命後,薦福寺伴随着戰亂再次走向低落,并受到了戰火的摧殘。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國民黨軍隊占住。其間天主教會的英國人曾開設過苦兒院來收容戰争孤兒。但1938年後就成為軍營,小雁塔也成為高級軍事指揮部。胡宗南撤離後,中央黨校五分部進駐。1949年至1957年寺内殿宇被黨校、人民法院、檢察院、公安派出所、農業技術推廣站、電影放映隊等機關占用。1958年後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複。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複,基本保持了古物的原貌。文革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小學和部隊占用,直到1989年以後才清退幹淨。
薦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唐高僧義淨從長安出發,經廣州取海路到印度,曆時25年,遊曆30餘國,帶回佛經400餘部,于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入薦福寺譯經。唐中宗複位的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年)于薦福寺所在的開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圖院中修造了15層的佛塔,即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珑秀麗,屬于密檐式磚結構建築,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叠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内設有木梯,遊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内風光。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曆史呢!公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後,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後修複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
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曆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歎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