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又稱仲秋節、祭月節、拜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為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季第二個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中秋節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有:賞月、走月、祭月、追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猜燈謎、玩兔爺、玩花燈等。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阖家團圓,在庭院中吃着月餅,賞着月色,談笑嬉戲。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迹。
賞月
走月
每到中秋節之夜,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
走月
祭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和幸福、寄托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式。
祭月
追月
所謂“追月”,是指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人們興猶未盡,于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當時,杭州民間就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吃月餅
賞桂花、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節時,桂花飄香,花開正好。人們經常吃着月餅賞着桂花,還會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例如桂花糕、桂花糖等。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
賞桂花、飲桂花酒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人們都喜歡聚集在公共場所,欣賞燈籠,并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猜燈謎
玩兔爺
玩兔爺起源于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帶。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制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将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馄饨、茶湯的,不一而足。
兔爺
玩花燈
中秋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将“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歎。
在廣西南甯一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内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将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紮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紮燈籠。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紮好的燈籠除了用來“豎中秋”,更有情侶提着燈籠依偎賞月。
紮燈籠
燃寶塔燈
在南方一些地區,中秋夜一般會燃寶塔燈。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
燃寶塔燈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舞火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