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識讀」第一輯: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32):捧、攜、承
文/圖|王萬平
在上期《篆字識讀31:手、慣、奉,奉字背後是一個個壓迫與被壓迫的故事》一文裡,我們解讀分享了“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手、慣、奉。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分享“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捧、攜、承。
94、捧
讀音:féng(péng),敷容切。
《說文解字》:奉也。
古文寫作“捀”,因此從“手”“夆”(páng)聲。篆形亦由“手”、“夆”構成,而非“手”、“奉”構成。義為雙手“承接”。“捀”的甲骨文和金文均缺。
小篆,由“手”、“夆”構成,而不能由“手”、“奉”構成。如果可以不太嚴謹的話, 則可以寫作“奉”的篆形。
“捀”的篆字亦可寫作“奉”形。
95、攜
讀音:xié,戶圭切。
《說文解字》:提也。
會意字,從“手”“巂”(guī)聲。“巂”字還有兩種讀法:xī、juàn,亦寫作“嶲”。“巂”是鳥名,即杜鵑。
“攜”的甲骨文、金文均缺。
“攜”的小篆從“手”“巂”聲,因此由“手”和“巂”構成,而非“手”、“隽”構成。
“巂”的這種寫法在古文裡居多,但也有寫作“嶲”形,二者相同。因此“攜”字在古文裡多寫作“攜”形,由篆文演變而來。或者也有一種可能,篆文裡本沒有“攜”字,而是古人依據古文形體,上推出篆形。隻是無論怎樣,我們都不能把“攜”的篆字寫作由“手”和“隽”構成,因為這種寫法是現代漢語才有的形體。
96、承
讀音:chéng,署陵切。
《說文解字》:奉也,受也。 “承”的本義是“奉”、“捧起”,引申為“順從”、“接受”、“繼承”等。
甲骨文上面一人,下面一雙手,像托起一個人的樣子,表示接生,雙手捧着新生兒,因此有“繼承”之意。引申為“順從”,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下面的人供奉着上面的 人,像極了過去坐轎子與擡轎子的畫面,因此也就有了“順從”之意。
金文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
小篆基本沿襲了甲骨文、金文的形體,隻是在下面又增加了一隻手。三隻手,托舉起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而下面的人,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您好!
感謝觀賞、點贊、關注、轉發!
我是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讨,共同學習。謝謝!
「篆字識讀」往期圖文:
《篆字識讀30:臘(臘)、胄、肴,都與肉有關,卻被訛寫成月》
《篆字識讀29:肯是腳部的筋肉,在書法創作中,修與脩不可混用》
《篆字識讀28:肉、肩、胡,肩與戶無關,肉和月不要傻傻分不清》
《篆字識讀27:吼、曰、曹,吼從後非孔,曹是裝滿東西的大口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