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多少個國家已經簽署可持續發展倡議?(年終特稿)2021中國外交,以共倡全球發展回應不确定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目前有多少個國家已經簽署可持續發展倡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年終特稿)2021中國外交,以共倡全球發展回應不确定性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2021中國外交,以共倡全球發展回應不确定性
中新社記者 黃钰欽
歲末年終盤點2021年中國外交,不同觀察家往往可以找到不同維度:元首外交如何提供指引、大國關系何去何從、周邊外交如何夯實根基、南南合作如何擴展空間……但不同的維度似乎又在探讨一個共同的話題——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共振,中國是如何應對充滿不确定性的外部環境。
回顧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跌宕蔓延,無疑是加劇國際局勢不确定性的“明線”。曆時已兩年的疫情造成全球超過2.8億人感染、540萬人喪生,而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複蘇又是脆弱曲折,世界各國都在不确定性的迷霧中艱難探索應對之道。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給出的答案是“全球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随後,中國在諸多外交場合不斷闡釋這一重要倡議理念,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成為中國對不确定性最有力的回應。
面對疫情加劇發展鴻溝等現實難題,中國在倡議中把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等作為重點合作領域,并期待就此形成國際合力,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新的動力,這也得到了聯合國機構等國際組織以及近百個國家的響應和支持。
10月,在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聯合聲明中,太平洋島國歡迎全球發展倡議,願意支持和加入這一重要倡議;11月,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全球發展倡議被納入成果文件;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達喀爾宣言中寫道:非洲國家歡迎并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言,“全球發展倡議對促進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推動全球發展,重在行動,貴在行動。面對疫情延宕反複、經濟複蘇乏力,遵循務實合作的行動指南,中國将共倡全球發展的理念不斷見諸外交實踐中。
作為最早承諾将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的國家,中國迄今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20億劑疫苗,成為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在抗疫外交中彰顯普惠包容的發展原則。從博鳌到達沃斯,中國以擴大開放新舉措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從服貿會到進博會,一個個商賈雲集的展會形成“矩陣”,為疫情挑戰下艱難複蘇的世界經濟帶來暖意和期待。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中國以共倡全球發展應對不确定性,但要真正實現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需要更加穩定的國際環境。在外界看來,相比于疫情延宕這條“明線”,大國博弈與國際秩序遭受沖擊是加劇不确定性的“暗線”,影響着全球發展的可能性。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已超出雙邊範疇,彼此如何互動直接影響全球發展前景。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所言,大國對國際關系具有重要影響,對世界和平穩定負有特殊責任,更需要展現大格局、肩負大擔當。
過去一年,無論是兩國元首的直接對話,還是雙方外交代表在安克雷奇、天津、蘇黎世、羅馬等多個場合的溝通,“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一中美半個多世紀交往得出的最主要經驗教訓仍能啟示當下、關照未來。
就國際秩序而言,個别國家打着多邊主義旗号,搞拉幫結派的“小圈子”,把自己的“家規”強加給國際社會的行徑層出不窮。在真僞多邊主義的較量面前,中國在國際、地區、雙邊各層面密集發聲,堅決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國際秩序穩定。
有觀察指出,穩定的國際秩序是全球發展的基礎,中國正以實際行動為全球發展營造具有可行性的環境。
不難發現,面對世界未來的不确定性,中國這一份關于全球發展的倡議既是應對之策,也為外界觀察中國外交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人們常說,走過的路就是把不确定變成确定的過程。展望未來,共倡全球發展的道路或許也正是如此。(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