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與報并稱。意為業之報應或業之果報。謂由身口意之善惡業因所必招感之苦樂果報。或指業因與果報。又作業果。相應于善業因而感得的苦樂果報,稱之為業報,猶民間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業報是什麼呢?本期的佛教文化,為你解析。
業與報
一、佛教“業”的意思是造作,泛指衆生有意識的一切活動。
業一般多指身、語、意三業:
1、身業是指身體所作,舉手投足等所做的一切事;
2、語業是指發聲、說話、吟唱等;
3、意業是指心所法中的思,包括審慮、抉擇、思維、想象等意識活動。
由于身、語二業都由思發動,所以意業貫穿于身、語二業中。
從道德角度和所生果報的苦樂來看,業又可以分為善、惡、無記三業:
1、善業就是對今生後世有益且順于理的造作;
2、惡業就是對今生後世有害且逆于理的造作;
3、無記業就是不善不惡的造作。
業還有十善業、十惡業等說法。佛教認為,由善、惡業會産生業力,其力量十分強大,其作用十分複雜。
二、佛教“報”就是一切衆生在生活中,受宿生業力的影響支配,推動着對于當前環境苦、樂、憂、喜以及不苦不樂等五種境況的領受,也就是常說的果報。
大凡世間一切的活動,有原因就有結果,有業力自然就有業力的反應,原因的結果就是果,業力的反應就是報。果是對因所說的,報是對業說的,實際上業報就是果報。
報應
報應是佛教的因果理論和業報理論相結合而産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善惡業因必生同類果報。即善業必得善報,惡業必得惡報,無記業不受報,善惡雜業得善惡雜報,無漏業得無漏果報,彼此不雜,絲毫不差;
2、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業因所生果報,必由造業者自己或自己的延續來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
3、果依衆緣,報通三世。即業因雖必生果,但果報的成熟必須具備條件,若條件不具備,就得不到果報;又由于果報通于三世,未必報在今世,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終會有受報之時;
4、業由心造,因果可由心回轉。即業力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業性本空,所以已造惡業之報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滅不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