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齊物論讀到這兒,一般就是空蕩蕩的,我們學知識,覺得自己收獲是豐盛的,可齊物論走到這兒,有的是虛空感。如果自己知識體系不完備,或者對世界的認知不夠豐富,莊子讀到這兒味同嚼蠟;可你如果是知識大儒,走到這兒,悟道了,能化生萬物,才明白化是本體,言也罷,辯也罷,是化的運用。
其實大道不可言,也難為外人道,因為隻要言就是紛争,就有是非、成見,就會無窮無盡地蔓延下去。可是作為普通人,總明白要所以然,會不斷的求知,不斷的争辯,又走入一個死循環,為什麼呢,我想還是我們大環境有關,你面對的環境就是不斷産生是非,産生争議,需要不斷的站隊,能夠獨立思考已經很難了,如果做到心虛容納萬物,已經是難得境界。莊子到了這兒,是意猶未盡,但卻也把無盡之理,無盡之物都以放在這無盡化境之中。
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忘記生死,忘記是非,遨遊于無窮的境地,這樣也就能寄寓在無窮的境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