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血腸名聞東北的地方菜,全稱應該是“酸菜炖白肉血腸”。網絡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中的最後一句:“翠花,上酸菜!”這邊的酸菜指的就是“酸菜炖白肉血腸”。白肉血腸味道極佳,已經馳譽吉林食苑幾百年曆史了,是吉菜文化中的代表菜品,那麼關于白肉血腸的由來是什麼呢?
白肉血腸,是從古代帝王及族長祭祀所用祭品演變而來。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儀注篇》記載,滿族長期以來信仰薩滿教,祭祀過程中,以豬為犧牲。每逢宮廷舉行祭祀時“司俎太監等舁(即擡)一豬入門,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滿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滿洲執豬耳,司祝灌酒于豬耳内……豬去息後,去其皮,按節解開,煮于大鍋内,……皇帝、皇後親詣行禮……,神肉前叩頭畢,撤下祭肉,不令出戶,盛于盤内,于長桌前,按次陳列。皇帝、皇後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這種肉叫“福肉”即“白肉”。
所謂血腸,即“司俎滿洲一人進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腸,亦煮鍋内”,這就是血腸,通稱“白肉血腸”。清代沈陽和吉林地區開設的白肉館,都兼營血腸,成為東北三省滿族特有的傳統名菜。
在獨坡鄉采風,有幸在木瓜村老龍家裡吃上味道獨特﹑香味撲鼻的侗鄉香腸──血腸,好客的主人老龍連連勸我們多吃。他說:血腸可是我們侗家的名菜,以前還很難得吃到,如今生活好了,血腸可是我們侗家的家常菜哩。健談的老龍說起了關于血腸的傳奇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麼喀寨有個姓楊的大财主,家裡請了三個廚師。有一天﹑雞鴨魚肉吃膩了的楊财主令三個廚師用豬腸子每人做一道特别的菜來,味道好的獎十兩銀子,不滿意的扣一個月的工錢。這可難壞了三個廚師。一姓李的老廚師想了兩天,做了一道叫血灌腸的菜。
其制法是﹑取一副豬大腸,用鹽洗淨待用;把事先用清水浸泡了約三個小時的糯米淘好,拌上鮮豬血,再将精肉末﹑胡椒粉,大蒜末﹑鹽﹑蔥花一起拌勻,灌到大腸裡,灌緊後,用麻線将兩頭捆好。然後将灌制好的灌腸放到蒸籠裡蒸上約五十分鐘,切片裝盤。血灌腸的做法雖然簡單,但味道獨特﹑鮮美可口。那楊财主品嘗之後大為高興,姓李的廚子因此獲得十兩賞銀。從此以後﹑每當家中設宴,楊财主都把血腸端上讓客人品嘗。從此﹑血腸這道菜在百裡侗鄉流傳開了。
血灌腸制作方法簡便,蒸熟後烘幹可存放,是侗家待客的美味佳肴。至今﹑在湘﹑黔﹑桂交界處集居的侗族同胞每逢過節殺豬,家家戶戶都做血腸吃。血腸也越做越精緻。如今,一些頭腦靈活的老鄉還把精制的血腸蒸熟後烘幹拿到市場出售,竟成為十分搶手的風味食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