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線、通訊線、信号燈,攝像頭……在北京城市諸多街道和路口,線路和支撐線路的電線杆們,成為别樣的“風景”。
7月21日,新京報記者探訪多路段發現,一些路段線杆密集,不到百米就超過20根。有些線杆甚至霸占道路,如同“攔路虎”将人行便道拆為兩半。林立的各種線杆不僅阻礙通行、影響市容,也容易引發意外。記者注意到,這些線杆涉及公安、通訊、電力等多部門。
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看到,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消息,稱今年将對多區域道路線杆進行整治,推進“多杆合一”。以900米的雍和宮大街為樣本,經過整治,各類杆體設施由原來的233根縮減為77根,減少六成以上。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迪華認為,“多杆合一”改造的背後,是城市管理者治理思路的轉變,“城市治理不能以符合規定的工作底線來要求自己,而要提升對人的服務意識,基礎設施在規劃中必須考慮人的舒适度。”
朝陽北路與金台西路丁字路口線杆林立。新京報記者 馬明仁 攝
金台路兩旁電線杆、路燈、攝像頭和指示牌等彙成的集群。新京報記者 馬明仁 攝
金台西路丁字路口
線杆“站崗”擋行人,帶給司機盲區
7月21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朝陽區朝陽北路,在該路與金台西路的交叉丁路口,林立着超過20根包括木質、水泥、金屬材質的線杆。有的線杆上沒有任何電線和其他設置,明顯已經廢棄。大部分線杆底部有國家電網公司的圖标标注,小部分電線杆無任何标識。
在該路口西南側,一家超市門前的人行便道上,共立着6根線杆,緊靠線杆就是行人過街的斑馬線。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斑馬線兩側并未設置信号燈,從超市購物出來的市民,先要站在線杆之間探出頭左顧右看,尋找恰當時機再過馬路。
一位路人稱,他住在附近,每天都要經過這個路口,穿行在這些線杆中間,有時候看不到來往車輛,“走得實在膽戰心驚。”實際上,對路過超市門口的機動車司機來講,這些線杆恰好遮擋了他們的視線,形成盲區,也容易引發意外。
廣渠路線杆擠占人行道。實習生 黃瑩 攝
廣渠東路
線杆串聯占道,路人小心翼翼穿行
朝陽區廣渠東路通往小海子村的一段路上,400米的距離内立着100餘根各類線杆。最密集的地方,不到20米就有8根線杆,有的線杆之間的距離僅有一米。
有的線杆是路燈杆,有的是電線杆,更多的則無法辨認。有些杆子上有幾十根各種線纜搭在一起。有些線杆上挂着的設備已經生鏽,有的線杆上線纜頭雜亂地纏繞在一起,垂吊在線杆中間。甚至有的線杆已經半躺在旁邊的線杆上。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多數線杆都被圈在路邊的金屬圍擋内,少數線杆則立于圍欄之外的人行道上,将人行道擠壓得隻剩約半米寬。加上此路段并未劃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即便在中午非高峰時段,車輛和行人仍然密集,共約10米寬的道路上大貨車、面包車、摩托車、共享單車、三輪車緩慢前進,行人則隻能小心翼翼地在夾縫中穿行。
附近一商販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狀況,是去年該道路修繕後的結果,較之前已規整許多。“原來所有的線杆都在路上,走幾步碰一個,現在好多都被圍進圍擋,但可供走的路就窄了。”
海澱中街與海澱北二街交彙路口杆子林立。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中關村
迷宮路口,同方向立三根信号燈杆
除老舊小區和街道,部分近十年左右修的路段,林立線杆讓人更加尴尬。
在海澱區中關村海澱中街和海澱北二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四個方向的路上都設有交通信号燈、交通違法監控攝像頭和路燈,但每一種設備均獨自占用高低不等的金屬線杆,整個十字路口延伸到不同方向的線杆多達20個,呈現出“放射狀”。
在該路口的西北角,有6個線杆分布在百米内的人行道上。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除路燈外,在三個不同的線杆上挂着朝同一方向的交通信号燈,每個信号燈間隔約五六米距離,分别指揮着由東向西行駛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
附近上班的孟先生每天都要經過這個路口,他說,此前一直看着别扭,覺得杆子多,有礙觀瞻,這回仔細看才發現光交通信号燈就立着三個杆子。
“這不是多此一舉嗎?三個信号燈完全可以挂在一個杆子上 。”與孟先生随行的另外一男士同樣認為杆可共用,信号燈也沒必要分開設置。“紅燈停、綠燈行不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嗎,不管開車還是步行,這還用分開提醒?”
在孟先生眼裡,多餘的設備不僅是累贅,更是資源的浪費。對于北京的龐大基礎設施建設來講,每個路口多出兩根線杆,耗資顯然是巨大的。“這個事兒怎麼想都不科學。”孟先生說。
萬柳中路人行便道上各種線杆有的已經棄用。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
萬柳中路
7旬老人被線纜絆倒受傷無處追責
除影響出行和市容市貌外,多餘的線杆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
據媒體報道,2018年6月1日22時許,在海澱區萬柳中路與萬泉莊路十字路口西南角人行道上,當年73歲的秦先生在遛彎時,被一根廢舊電纜纏住腳摔倒在地,頓時滿嘴流血,疼得動彈不了。後經醫院檢查診斷,其左手腕關節有兩處骨折,下巴磕傷,兩顆門牙從根部斷裂,左側第五根肋骨斷裂、第六根肋骨受損。
新京報記者當時在現場看到,“涉事”的線纜一頭向南順着綠化帶延伸,最後“爬”到一根水泥線杆上,但線杆并沒有标注産權單位。新京報記者跟随秦先生家屬到派出所、交管部門及3家電信運營商處,希望找到線纜歸屬,但并無結果。
在事發地,百米之内就有超過10根線杆,到底誰該為秦先生的傷負責成了難題。
7月21日新京報記者再次來到2年前的事發地,路口的線杆依舊林立,光十字路口的西南角,百米内就有11根線杆,其中包含路燈、交通信号燈及通訊線杆。絆倒秦先生的線纜已被清理。
新京報記者再次聯系秦先生,他想起兩年前的事仍心有餘悸,複雜的路面對于行人,特别是老年人并不友好,“現在出門都十分謹慎。”
秦先生說,受傷後的半年裡,他一直奔波在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他最擔心的肋骨骨折目前已基本康複。但受傷的牙齒難以複原,影響進食,骨折的手腕也留下後遺症,“比如今天35度高溫,我還是要戴着護肘。到現在也不知道線纜屬于誰,治療的錢都是我自己掏的。”
附近居民稱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神清氣爽”。實習生 黃瑩 攝
整治
雍和宮大街多杆合一,233根整合為77根
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看到,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會同多部門編制了《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導則》和《北京市城市道路電力箱體三化設置要求》于近日發布。其中,《北京市城市道路多杆合一工作導則》用于指導北京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大修以及環境整治提升中道路照明燈杆、交通标志杆、交通信号燈杆、視頻監控杆、電車杆、通信基站杆、行人導引類指示牌杆等杆體類設施的整合工作。
東城區崇雍大街、朝陽區CBD、海澱區中關村西區等20餘條道路被納入2020年“多杆合一”整治工作的重點區域。
市城管委發布上述文件時表示,2019年,東城區為改善公共空間環境和慢行體驗,對雍和宮大街進行了城市道路公共設施規範提質。其中全長900米的雍和宮大街通過整治,各類杆體設施由原有的233根整合為77根。
新京報此前報道,曾經雍和宮大街兩側的路燈、探頭、信号燈、指示牌等各自設置杆體,街道杆體林立,标識标牌雜亂,影響道路景觀,且存在安全隐患。
經過綜合改造的杆體集合了監控探頭、道路指示牌和路燈等多項功能,與另一處綜合杆體相距十餘米。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景觀處副處長陳龍介紹,杆體、機箱及搭載設備要預留一定的荷載、接口、倉位、管孔等,具備一定拓展功能。
家住附近的劉大爺每天早上遛鳥、晚上遛狗都要經過雍和宮大街。21日晚間他向新京報記者回憶,過去一擡頭,頭頂上密密麻麻的電線像捕昆蟲的網一樣,現在電線都沒了,才感覺神清氣爽。在劉大爺眼裡,這才是城市該有的模樣,也是北京整治的方向。
“現在大街上看起來幹淨多了。”外賣配送員陳師傅說。他每天要在這條路上來回十幾趟,障礙物少了,騎電動車就更順暢了。
專家
城市規劃不僅要符合規範更要讓人舒服
在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迪華看來,城市林立的線杆是過去幾十年來城市建設的曆史産物,主要形成原因是交通、通訊、電力等各部門獨立,分别建設基礎設施,互不聯動,造成現在多杆局面。
另外一個原因是城市規劃在理念上忽略了人的需求,以市政道路為例,李迪華說不少道路的拓寬都是為機動車服務,行人被擠到原本規劃基礎設施的綠地中,綠地變為人行便道,線杆就變成便道上的“攔路虎”。現在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論是“多杆合一”還是“多箱合一”,成本都非常高。
李迪華認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對現有路段的改造,更重要的是改變城市管理建設的理念,必須考慮人的舒适度和需求,否則城市規劃建設就是在“走彎路”。
此外,李迪華提示,盡管各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标準和做事規範,并且在規劃時也遵守了規範,但這并不是城市管理的高境界,那隻是一個基本要求。
以路口的交通信号燈為例,三個杆子來支撐三個燈,做法沒有錯,因為符合規範。“但這隻是一個底線,城市管理者應該打破這種用‘底線’要求自己的思維,要把‘為人服務’、‘讓人更舒适’作為更高要求。” 李迪華說。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馬明仁 實習生 黃瑩
校對 王心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