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璠/文
摘 要:王陽明家訓思想是王陽明立足陽明心學,對子孫晚輩的訓導和教誨,意蘊深遠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當前社會上存在着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引發出諸多社會問題。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文章以修身、齊家、處世三方面為重點深入分析王陽明家訓的思想内涵,從個人、家庭、社會等層面探究王陽明家訓思想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王陽明 家訓思想 當代價值
一、引言家訓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由長輩對晚輩進行立身處世、持家治業、樹德教子等方面的訓誡,要求世代傳承且必須遵循的規章制度。家訓思想往往具有強制性,使家庭成員自覺地接受家訓的教化。而且由于祖輩的自身經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訓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王陽明作為中國明代極具影響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稱于世,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他将其對晚輩的關懷與教育,以及其心學思想的核心理念與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對晚輩的勸誡教導中。其家訓思想内容豐富,意蘊深遠,不僅對家族後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對後世人格的培養、家風的塑造、社會道德的建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社會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錯誤思想和腐敗觀念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不僅對當下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産生了消極影響,還會進一步威脅和破壞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毒害人們的思想道德,尤其會對中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産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因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當下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指出家庭教育是影響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可見,家庭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訓作為家庭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在曆代家庭中最為經典、最具教育意義的思想結晶。優良的家訓思想經過長久的沉澱,引導和教育着千萬中華兒女的思想道德建設和人生理想的實現,其傳承和發揚對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社會,甚至一個國家都有着深遠影響和教化作用。
在衆多家訓思想中,王陽明的家訓思想獨樹一幟,受到陽明心學思想的影響,将“緻良知”“心即理”理論貫穿其家訓思想中。王陽明在一份份家書中向弟弟、兒子、侄兒等誡示修身立德、為人處世、齊家交友之道。王陽明意蘊深遠的家訓思想不僅在當時影響了其後世家族的家風建設,在當下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對當下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王陽明家訓思想對糾正當下存在的錯誤思想有着一定的指導意義和當代價值,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孟雲飛書法 克明峻德
三、王陽明家訓思想針對王陽明家訓思想研究,有學者認為王陽明家訓思想集中體現在《示憲兒》一文中,但也有學者認為王陽明家訓思想研究不僅針對《示憲兒》這一篇重要文獻,還應将其家信納入進來才能看到王陽明家訓思想的全貌,筆者較為認同後者觀點,并以王陽明所寫的家信作為本篇研究的原著文獻,探究王陽明家訓思想。筆者認為王陽明的家訓思想是王陽明在受自身家教背景、人生經曆以及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之下,從陽明心學思想出發,系統全面地訓導弟弟、兒子、侄兒等晚輩如何立身處世、修身養性的思想精髓。由于長年在外為官、征戰、講學,書信成為王陽明傳遞家訓思想的主要途徑,具體體現在《示憲兒》《示弟立志說》《書扇示正憲》《書正憲扇》等重要的書信中。在這些重要的家信中,包含了王陽明在修身、齊家、處世等方面的個人見解,為後世的人格培養、家庭教育、道德教化提供了參考範式。
(一)修身之本:立志無論是對家中晚輩的孜孜教誨,還是對莘莘學子的勸誡教導,王陽明所提及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在其家訓思想中,立志是治學為人的基礎,也是修身成事的第一步。從其人生的成長路徑來看,王陽明從小就将讀書成聖作為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并且終身不忘初心。因而,在對後代的教育中,他也希望弟弟、兒子等能盡早樹立清晰的奮鬥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他看來,志向對于一個人來說就是精氣的核心,就如同人的性命、樹木的根、水的源頭一樣,因而他無時無處不以立志作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寄給表弟聞人邦英和邦正的家信中說“立志者,其本也。有有志而無成者矣,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立一個明确的志向,一旦人有了明确的目标,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為之奮鬥的目标,人的内心才不會空虛、迷茫,才不會浪費了光陰、虛度了人生。
在王陽明的觀念中,立志成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義,未立志或立志不明都将對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有所影響。他在諸多家信中與兒子和弟弟們論學時,明确指出做學問的第一要事便是立志。在《示弟立志說》中曾形象地将“學習”與“立志”比喻成“種樹”“灌溉”,論證立志與為學的關系時談道:“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習非,而卒歸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他指出學習沒有志向,空努力一場卻不知為何而學就如同種了樹卻不給樹澆水一樣,到頭來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不僅對弟弟提出盡早立志的要求,在之後《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中也表示希望子侄們都能将此封《示弟立志說》借來抄閱學習,體悟信中的立志思想。
王陽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立志當立聖人之志,此并非要求晚輩一定要做聖人,而是希望他們都能夠有高遠的志向,能學習聖人高潔的品行,從小樹立正确的價值觀。他認為什麼時候立志、立下什麼樣的志向是為人成事的關鍵。在《書扇示正憲》中,他向兒子正憲明确地表明“植根可如何,願汝且立志”,希望兒子能夠盡早樹立正确的志向,先學習如何做人,再學習如何行事。道德修養是樹人之根本,如何栽培其根本,必要樹立堅定的志向才行。
(二)齊家之道:孝悌自古就有“人之行莫大于孝”的道德準則,王陽明作為一名全能大儒,孝悌仁愛必然是其家訓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王陽明在《示憲兒》 的訓示中,第一條就是要求兒子正憲要懂得躬行孝悌,将敬守孝悌作為立德修身的首要之事。他在嶺南帶兵打仗時,寄回家信《又與克彰太叔》,書函中就不忘要求克彰太叔重視教育兒子正憲學習孝悌忠信之道,一切功名利祿的獲取都不是自己要求兒子正憲勤奮讀書學習的目的,而是真切地希望兒子正憲能夠通過認真學習懂孝悌、循禮義。不僅是對兒子正憲有這樣的訓導,在《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中王陽明也希望子侄能夠“以仁禮存心,以孝悌為本”。可見,王陽明在教育和訓導晚輩時,認為孝悌作為立德修身之首的重要性。
當然,在中國曆代的家訓思想中,遵孝悌之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皆知“百善孝為先”,孝文化貫穿于每個中國人的精神中,但對比諸多家訓思想中強調的知孝懂悌,王陽明家訓思想中所傳遞的躬行孝悌,“緻良知”“知行合一”是關鍵。王陽明認為躬行孝悌可能人人都知曉,甚至對雙親孝順、對手足關愛人人都會做、人人都能做,但不能明确是否所有的行為皆出自真心。若良知中真心知孝懂悌,實誠于心、求盡于心,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想盡一切方法付諸行動;倘若并非真心行孝懂悌,如例行公事般進行日常表演,很難視為真正的知孝懂悌。他将儒家思想中的“誠”融入孝道中,在行孝行悌的過程中,不能帶有功利的雜念,一旦良知不真切,定會迫于無奈、流于形式。王陽明認為“孝親之心真切處才是天理”,以良知為本體,内化于心,自慊而行,真心、真誠與真意才能真正地做到“孝悌”,而光是口頭上空談孝悌,或者敷衍了事地對待雙親、手足,那一切都是枉然。他認為躬行孝道,必定“冬天的時候就會自然地思量父母是否會感到寒冷,自個兒主動去尋求保溫的方式;夏天的時候就自然地思量父母是否會感到炎熱,去主動尋求清凉解暑的方式。這些都是誠心盡孝而自然産生的意識和行為,都是因為行孝之心至真至誠,才會發生的”,這才是精誠專一的孝。
(三)處世之要:謙遜王陽明一生謙遜睿智、虛懷若谷,以樂觀豁達的心态面對所遭受的磨難,貶谪考場卻潛心“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宗師,引一衆學生、好友追随歸于門下,名噪一時。在對晚輩的教導中,王陽明認為謙遜是必修課,他指出人們如今大多毛病皆是因“傲”而生,“千罪萬惡,皆從傲上來”。倘若人身上有輕傲之心,待人接物皆高居自傲,将會不孝、不悌、不忠。因而,他在《書正憲扇》中,以“傲”和“謙”進行對比論證,訓導兒子正憲要克服心中之“傲”,一旦能夠消除心中之“傲”,接人待物自會謙遜有禮。在《示憲兒》中,他要求兒子正憲要“學謙恭,循禮義”,并訓導正憲“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能屈于人下,謙卑待人是一個人明理睿智的體現,也是處世謀略的運用;心胸寬廣、坦然樂觀,與人保持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這才有助于成就一番事業。
此外,王陽明認為謙遜要至誠。一個人的謙遜不光是外在行為所表現出的謙卑,而是内心深處真正感知到的恭敬和禮讓。隻有“良知”是“謙遜”的,所做的行為才将是真正的謙遜。在《書正憲扇》中,他指出人想要進步,必須克服心中的“傲”氣,内心真切地做到謙虛,作為兒子,定會孝順雙親;作為弟弟,定會敬愛兄長;作為臣子,定會忠誠于君主。他引用堯舜之例,認為堯和舜的謙遜至誠才能“允恭克讓,溫恭允塞”,引經據典地表達堯舜這些偉大的聖人之所以能成聖,是因為真正地做到誠敬又謙讓。這是王陽明家訓思想與衆不同之處,他将心學理論融入家訓思想中,認為“緻良知”才是最重要的,刻意的謙遜或虛假的謙遜隻是一層皮囊,一旦戳破終将原形畢露。
四、王陽明家訓思想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思想道德建設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八榮八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體現出我國在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層面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方針要求,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代代流傳的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王陽明家訓從陽明心學出發,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綱,涉及修身、為學、治家、處世等多方面内容,為當今培養個人道德修養、促進家庭和睦、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對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個人層面:有助于提升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王陽明家訓思想将立德樹人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在對晚輩的教導中表明品德修養的培養遠遠重要于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并着重強調了立志對于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他要求晚輩從小就應該樹立正确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立下“聖賢之志”,知行合一,心中的志向宛如戒尺一般鞭策自身“存天理”“去私欲”,不斷規範言行舉止,不斷提升涵養德行。此外,王陽明的家訓思想還表明個體發展應遵循自身的“良知”,人們隻要做到“良知真切”,自然會為善去惡、盡孝尊禮。在王陽明看來,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被旁人的眼光和評價所左右,從而人雲亦雲或随波逐流。但當人們以自我的良知為道德或價值準則,在面對外部環境的評價或影響時,自身會更加看重内在的自我認同,從而更加遵從良知初心,回歸仁善之本。王陽明強調良知自知容易,但緻良知實難,隻有内心真切地想克己修身,身體力行地“去私欲”“事上磨”,才能真正地修身養德。因而,“緻良知”是個體獲得強大内心精神支柱、遵從自我意識的根本,“緻良知”不僅會使個體獲得自我滿足的道德情感愉悅,而且會使自身激發出巨大的勇氣去樹立更加健全的理想人格。王陽明家訓思想以“緻良知”為前提引導人們力行道德自覺,依靠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來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對自身的思想進行提升,建立堅定的良知信念去引導道德自覺,進而實現道德自律。
目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是當下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要路徑。王陽明特别重視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其家訓思想中蘊含着十分豐富的德育思想,對當下個人、家庭、社會,甚至國家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啟示性作用,也為弘揚和傳承優良傳統家訓文化提供了學習範本。王陽明強調個體的發展重視“恪守忠誠信實”“遵循禮法道義”,在良知自覺的促進中能引導個體在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時做到對長輩盡孝、對親朋仁愛、為社會盡責、為國家效力,與時代發展相融合,督促人們培養修身養德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
(二)家庭層面:有助于構建良好家風,促進家庭和睦優良傳統家訓是以家庭為單位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王陽明在治家處世上有着自己獨特的一番見解,指出勤儉持家、忠孝誠信、積善興家的重要作用,并強調在盡孝尊禮、待人接物上做到“良知真切”,這種謙遜寬容、和諧友愛的意識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協調和諧的家庭關系。而當下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變大,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更高追求,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功利而冷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較為疏遠,甚至家庭的某些功能被智能化産物所取代,讓家庭不再是情感依托的避風港。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家庭建設,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要求我們積極吸取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和家訓思想,将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了德育先行在教育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王陽明的家訓思想曆經百年,凝聚着諸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注重道德履行、知行合一,多角度地向人們展示了家庭教育中德育先行的重要作用,指導人們去營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們構建和睦友善的家庭關系,對于如今很多家庭來說有着啟迪性和示範性作用。
當今,很多家長向子孫晚輩灌輸的都是空洞寬泛的大道理,甚至連家長自身都無法以身作則地去履行教條式的“道義”,這樣的教育終将流于形式,難以讓子孫晚輩信服,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王陽明在家信中傳遞着的家訓思想不是泛泛而談,而是一生遵循和踐行所得出的寶貴經驗,他身體力行地弘揚“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踐行着廣博學識、宏偉志向、寬廣胸襟和不屈不撓“事上磨”的追求,在對子孫晚輩的教育中,自然起着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王陽明要求子女為人謙虛,“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他希望子女們在敬孝行悌中做到“良知真切”,誠心地對父母恭敬、對手足友愛,并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以謙和友善之心待人接物,利用為善與為惡的不同後果來訓誡和規勸子女進行自省,以期後輩能盡早立下為學之志,并堅定信念勤學苦練,勿以功名利祿作為人一生的追求,變得功利世俗。這些家訓思想好似風向标一般對其子侄和後輩門生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僅有利于在家庭生活中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還加強了家庭成員從自我意識中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從而推進家庭成員的整體進步。
(三)社會層面:有助于加強思想建設,推進價值認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離不開千萬家庭的依托,也離不開每個民衆的力量。作為個體,我們應遵守道德準則,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組建家庭後傳承和踐行優良家訓,營造出和諧的家風。随着個體的群體化和社會化,勢必會從家庭美德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形成,從而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中國幾千年曆史沉澱而出的優良家訓文化去其糟粕、存其精華,與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将我們的個人抱負與家族命運、社會發展熔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這使得優良的家訓文化充滿了時代價值。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運動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其家訓思想以“緻良知”“知行合一”理念為根本,所傳遞出的“立志笃學、為善去惡、克己修身、盡孝尊禮”等内容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他的“緻良知”“知行合一”理念并非口耳之學,而是十分注重錘煉用功,強調道德踐履的笃實性,主張知行合一,具有突出的實踐意義。這符合我國當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流思想,有助于個體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個體通過自我意識和家庭教育培養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使每個社會成員能在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内化道德信念,進而産生自省、自檢、自律、自愛意識,具體地落實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做到知行合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民族幾千年優良的傳統文化,并根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闡釋了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意識形态。王陽明的家訓思想中傳遞的立志笃學、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盡孝尊禮、倫常有序的齊家之道,勤勉謙恭、為善去惡的處世之道都可以看到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的内容,對培育和踐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着借鑒意義。因此,弘揚和學習王陽明家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提供載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提供路徑,更加有效地為我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支撐範本,使人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獲得道德思想和價值觀念上的認同。
(四)國家層面:有助于加強文化自信,營造文明風尚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方便快捷,各類思想文化湧入大衆視野。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人們的思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觀念的沖擊,不利于思想道德建設和主流價值觀念的構建。因此,我們需要吸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結合當下新時代社會形勢的發展需求,堅定文化信念和民族信仰。優良的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着豐富的精神資源,彰顯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文化自信的重振與展現。王陽明的家訓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有力體現,它超越了家庭的地域限制,成為後世人們的精神食糧,影響後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習慣,有力地促進了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此外,王陽明自身傳遞出的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是當下喚醒人們責任意識、激發人們使命擔當的一味良藥。當下,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意識到個人發展、家庭教育與社會和諧是同頻共振的。垃圾分類、愛護環境、保護動物、厲行節約,需要人們真切地“緻良知”,增強文化認同感,以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去躬行踐履,才不會流于形式。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更加需要我們用心體悟王陽明家訓思想中優良的思想内涵,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助推我們築牢家國同構精神,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共同營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五、結語
王陽明的家訓思想是王陽明一生寶貴生活經曆的總結。立志笃學、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盡孝尊禮、倫常有序的齊家之道,勤勉謙恭、為善去惡的處世之道,都是王陽明畢生修心及卓越智慧的結晶。作為一名全能大儒,他在家信中流露出的家訓思想傳遞了他在品德修養、齊家交友、為人處世等方面的一番見解與看法,語言平實但内涵深刻,通俗易懂卻意蘊深遠。他用最貼近生活的例證向我們闡釋了最富有哲思的觀念,像指路明燈一樣為子孫晚輩的為人處世提供了具體的教導,給世代後人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家訓作為世代傳承的精神支撐,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還有助于家庭關系的和睦友善,從而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風尚。目前,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一些不良的思潮正不斷地影響着人們的價值觀,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頗深。因而,重溫優良的家訓思想将有助于我們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讓我們将優良家訓的道德教化作用與當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在賦予家訓思想時代内涵的同時,助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王陽明家訓思想源于個人人生經驗的總結,在助推當今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對指導人們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正确價值觀有着較高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光,錢明,董平等.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王肖亞.《顔氏家訓》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現代交際,2020(16).
[3] 錢波,何紹芬.中國傳統家訓及其當代價值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20(2).
[4] 任健,徐婷.王陽明治家思想及其價值分析[J].學術研究,2020(6).
[5] 歐陽祯人,張翅飛.王陽明家訓思想研究[J].人文論叢,2018(1).
(轉自)《名作欣賞》 2022年第12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