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歎着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滿山。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如此崎岖,詩人也并沒有就此意冷心灰,還是希望将來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見商湯那樣,做出一番宏偉的事業。可是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怎樣撕裂人心的一聲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抱負的詩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時代,是怎樣的欲罷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後兩句,雖然是以豪邁的氣概,寫出了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但這畢竟隻是一種渺茫的希望。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構成了這首詩的基調,它支配着詩人在難以平靜的感情的激流裡,急劇地起伏跳蕩,發出了巨大的轟鳴,形成了一種波瀾壯闊的雄偉氣勢,扣人心弦。 這首詩語言高華,但又自然明暢,音節高亢,但又抑揚宛轉。在短短的篇幅裡,用了許多色彩濃重的字眼,化成了一個個鮮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盤”、“冰川”、“雪山”“碧溪”、“紅日”、“雲帆”“滄海”,把詩人的感情映襯得更加熾熱而強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沖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這正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的特點和感人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