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得很好:“百善孝當先,萬惡淫為首”。啥也不說了,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要做一個孝順的人,體現的形式有很多種,但能夠付諸實際行動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占比并不大。往往等至親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之後,才恍然大悟:我真的失去他了。但此時,悔之晚矣。
“待到衣錦還鄉時,父母已不在人間”,這樣的悲劇太多了,所以敬孝道不是一句空話,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做的事情。
多年前有一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然而,父母終歸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為了表達對已故之人的尊敬和思念,古人留下來了一年中重要的祭祀日子,有中秋節,中元節,寒衣節等等。
中元節馬上要到了,這個稱呼是道教的叫法,農曆的七月十五在民間又叫七月半,是一個祭祖的日子,這一天在佛教中被稱之為盂蘭盆節。
在這一天裡,人們會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那場面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祭祀的節日如果要追溯的話,那得是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和相關時祭,所以“七月半”是有很濃烈的文化傳承的。
既然是祭祀,那肯定是有講究的。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上墳不帶4果,壽桃不上供桌”,意思是上墳的時候不要帶這“四種水果”去,壽桃是不能夠擺在貢桌上的。
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個核心詞:“四果”,整句俗語更深層次的寓意,都在這“四果”裡面,隻要我們弄明白了古人到底說的是哪四種水果,也就釋懷了。
翻閱了史料,咨詢了長輩,到農村去和長者探讨,最終我知道了這“四果”其實并不是指具體的四種水果,而是四種情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讨。
第一種“果子”,指的是已逝之人生前不喜歡的水果。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口味不同,所以這沒有具體的水果名稱,隻有至親之人才會知道墳堆裡面的人不喜歡什麼水果了。
真所謂“逝者為大”,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敬,其生前讨厭的水果自然是不能出現的。這不僅僅是傳統風俗文化,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上墳祭祀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能把“将就”和“随意”裝在心裡,細節很重要,逝者生前喜歡什麼水果,我們準備供果的時候就要提前準備好。
第二種“果子”,指的是有吉利諧音的水果。最典型的當屬“梨子”,梨是一種清甜爽脆的水果,男女老少都愛吃,但要作為供果,它是不行的。
因為梨諧音“離”,寓意為離開,分離。很明顯,這是很不好的含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吃梨的時候,長輩們都說,不能分着吃的原因。
既然要端上供桌,那必定要有積極向上的含義才行,比如蘋果,這含有平安健康的寓意,是非常好的。當然,還有很多水果都有着自己的“語言”,因為習俗不同,也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思,這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了。
第三種“果子”,指的是石榴之類多籽的水果。這一類水果對于在世之人,是有着很好寓意的,意為多子多孫,兒孫滿堂。但對于逝者而言,就恰恰相反了。你要是把這些水果擺在了供桌上,可能會被别人當作寶器。
最後一種“果子”,指的是葡萄這類一串一串的水果。因為它們被賦予了“串走”的寓意,誰也不想一家子都被帶走,所以這類水果是不能上供桌的。
了解了“四果”之後,其實後半句“壽桃不上供桌”也就信手拈來了。在《西遊記》裡,天上的神仙都會吃仙桃,這說明在古人的認知中,早已把桃子和仙界聯系了起來,把它送給過壽的老人是很适合的。
桃子有“長壽”的寓意,但要送給逝者,那明顯把意思給弄反了。除此之外,一般辟邪的法器都是用桃木制作的,比如桃木劍。所以這也注定了桃子是和逝者所在的世界是相對立的,既然如此,肯定不能出現在供桌上了。
結語農曆七月十五馬上就要到了,既然是傳統文化習俗,那麼我們在這個節日裡祭祀的時候,還是應該尊重這些講究。這不僅是對古人的尊敬,更是對逝者的尊敬。
不過有一點需要明白,這些被強行賦予好或不好寓意的事物,它們本身是很“冤枉”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站在科學的角度去理性看待這些老話和俗語,做一個有主見的新時代有為青年。
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