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燈籠為線索,也是父親形象内的象征。描寫燈籠,突出父親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盞燈籠或突出父親的善良和有愛心,表達出對父親的崇敬、贊美之情。
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锵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将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鬥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漢将李廣,是唐朝裴公麼?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聽,正蕭蕭斑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
挑燈看劍的典故源自辛棄疾,表達的是殺敵衛國、抵禦外辱的主題。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鮮明地表達抗敵衛國的感情。沒有隻是沉浸在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中,也沒有單純追慕古代名将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而是由追憶曆史轉而表現國難現實,并大聲疾呼,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