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出生的秦嶺大熊貓秦美。
提起國寶大熊貓,大家都會想到四川大熊貓,但秦嶺裡的大熊貓——秦嶺亞種,也是當“萌”不讓。
不同于别的大熊貓,秦嶺大熊貓更像貓,臉比較圓,體态比較豐腴,跑起來特别萌,憨态可掬,所以有一個别稱——國寶中的“美人”。
雙胞胎、龍鳳胎接連出生;第一隻全人工育幼長大的大熊貓秦秦在8月喜獲龍鳳胎,母子平安;定居在佛坪的“老祖宗”雪雪健康長壽,不時來一場“吃播”;已成為“大明星”的棕色大熊貓七仔正式參與繁育;人工繁育的樓生如今已經當上祖母,卻還是當年的老樣子,如同一位思想家一樣托着下巴,跷着二郎腿看小輩們打鬧……秦嶺大熊貓不斷給大家帶來驚喜。
破解難題 人工繁育37隻
2003年8月2日,大熊貓寶寶樓生在樓觀台出生,它的出生标志着陝西大熊貓人工繁育實現了“零”的突破。目前,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已繁育31胎37仔,成為繼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後的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多次采精,幾度授精,反複配種……經過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2003年8月2日,在秦嶺北麓樓觀台的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現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大熊貓雪雪生産了,這一胎是兩隻仔,很可惜的是,其中一隻沒有存活,另一隻大熊貓寶寶因為誕生在樓觀台,被親切地起名為樓生。
樓生的出生實現了陝西大熊貓人工繁育“零”的突破。它在媽媽的肚子裡安安穩穩地待了152天,出生時體重187克,體溫36.8攝氏度。2009年、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樓生共生産了7隻熊貓幼仔。2020年8月,樓生的女兒大熊貓永永,成功誕下一隻雌性幼仔。“英雄母親”樓生當上了祖母 。
樓生出生那會兒,秦嶺大熊貓人工繁育技術還是空白,幾乎零積累。“不僅發情時間難以确定,很多事情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大熊貓管理部部長趙鵬鵬告訴記者,“因為缺乏經驗,一開始,樓生的性别甚至被鑒定為雄性,直到它成年發情,才被發現是‘女孩子’。”
在經驗匮乏的情況下,配種是大熊貓繁育工作的第一個“攔路虎”。每年4月至5月是大熊貓繁育的高峰期,也是工作人員最忙碌的時間。
生殖激素檢測技術是大熊貓人工繁育的核心技術。圈養條件下,大熊貓一年隻發情一次,多在冬春兩季,每次約持續1周到2周,而最佳配種時間往往隻有一天。“雪雪發情那一周,我們全員24小時輪班,有時連吃飯都顧不上。”當時參與配種工作的趙鵬鵬說,“我們必須抓住每一次時間窗口,早半天把它們放在一起都會打架。這種季節性發情和獨居的生活習慣給大熊貓繁育配種帶來很大的困難。”
2017年底,生殖激素檢測技術被攻克,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大熊貓人工配種工作更加科學,繁育效率明顯提高,逐漸解決了秦嶺大熊貓人工繁育發情難、受孕難、幼仔成活難的“三難”問題,建立了成熟的人工飼養繁育技術體系。目前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已繁育31胎37仔,成為繼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殖研究基地後的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大熊貓丫丫。
人工育幼 從200克到100公斤
2013年,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開始人工哺育大熊貓幼仔秦秦,獲得了成功,在人工哺育大熊貓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今年8月23日,樓觀台第一隻全人工育幼長大的大熊貓秦秦順利地産下一對龍鳳胎,母子平安。
在整個繁育和圈養流程中,最艱難也是最讓人難忘的,就是大熊貓全人工育幼工作。
2013年的一天,大熊貓欣欣順利迎來第二次生産。所有技術人員欣喜地圍在産房外,按照預先的接産方案各就各位。下午3時,體重約200克的幼仔順産出生。
生産過程的順利讓大家都松了一口氣。然而在叼仔的時候,缺乏經驗的欣欣一口咬住了幼仔的頸部。兩位保育員果斷靠近欣欣,誘導它張開嘴巴,迅速将幼仔“搶救”了出來。
由于欣欣缺乏育幼經驗,威脅到幼仔的生命安全,工作人員決定實行全人工育幼。
第一個難題是擠母乳。
大熊貓雖然吃素,但也是100公斤左右、力大無比的動物。特别是在哺乳期的大熊貓,脾氣暴躁易怒,取奶要冒很大風險。為了待哺的幼仔,保育員楊創學冒着風險靠近欣欣。好在欣欣産後比較虛弱,體力不支的它沒有反抗,這讓第一次母乳收集工作順利完成。
取奶難,喂奶也不簡單。第一次喂奶,兩個保育員圍在育嬰箱旁邊,配合幼仔的呼吸不斷調整哺乳姿勢。剛出生的幼仔體型極小,兩人喂喂停停,累得汗流浃背,但幼仔吸的乳汁隻有小小一滴。半個小時後,幼仔僅僅吃了0.5克乳汁。
“不要小看這0.5克乳汁,這對于一隻幼仔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徐光岚說,“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大熊貓的母乳有多珍貴。有時候,1毫升的初乳就能保證一隻大熊貓幼仔的成活。”
控制育嬰箱溫濕度、監測身體狀況……大熊貓全人工育幼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和風險。育幼人員24小時值班,晝夜守護在幼仔身邊,每2小時哺乳一次,每小時刺激排便一次,随時監測幼仔狀況,調整育幼辦法。
“半年中,我們平均每天擠奶160毫升,共收集乳汁近3萬毫升。在欣欣身上收集的乳汁,後來養育了很多幼仔。”趙鵬鵬告訴記者,這樣的全人工育幼在大熊貓育幼工作中非常少見,為大熊貓全人工育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這隻被全人工育幼長大的大熊貓就是秦秦。它是樓觀台第一隻沒有母親撫養、靠吃保育員收集的母乳長大的大熊貓。今年8月23日,秦秦在樓觀台順利地産下一對龍鳳胎,母子平安。
“英雄母親”樓生。
不斷探索 人工種群持續壯大
目前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飼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已達41隻。下一步,該中心将向着病毒與遺傳病預防和精細化管理的方向繼續努力,讓大熊貓種群數量更快增長。
這幾天,來自福建省的網友“白水煮饅頭”守着微博,刷新着秦嶺大熊貓園園和秦酷兒的新一輪“吃播”。視頻裡,園園和秦酷兒直奔竹竿,“手腳”并用,又啃又咬,吃得幹脆利落,吸引衆多網友觀看。
“園園和秦酷兒是2019年出生的兩隻大熊貓,目前已經滿3歲。它們牙口好,食欲旺盛,每天能吃掉好幾十斤竹子。”徐光岚說。前一陣子,保育員還給它們做了特别的“冰糖葫蘆”——将橘子掏空,裡面裝上它們喜歡的熊貓窩頭和胡蘿蔔,為它們健體開胃、增加營養。
經過多年探索,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飼養經驗越發豐富、管理越發成熟。
難産、産後抑郁、丢仔、生病、母熊貓不帶仔……在大熊貓繁育和飼養的過程中,每年都會遇到新的問題。從第一次全人工育幼的“步步驚心”開始,近10年來,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積攢了無數成功的經驗。
用塗上大熊貓糞便的方式為幼仔尋找奶媽,解決雙胞胎的育幼難題;推出“月子套餐”,并根據每隻大熊貓媽媽的身體情況作出調整,極大地增加大熊貓媽媽的泌乳量;用适當運動和陪伴幫助哺乳期大熊貓走出産後抑郁……“目前,發情、受孕、幼仔成活等難題逐漸解決,以前一些讓人手忙腳亂的麻煩,也都有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趙鵬鵬說,“大熊貓的天性是隻願意帶一個幼仔,因此雙胞胎的帶仔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對今年在中心出生的兩對雙胞胎,我們通過調整喂食時間和飲食結構,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它們在中心工作人員的看護下健康成長。”
在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不僅是“接生婆”“月嫂”“保育員”,更是“保姆”和“鏟屎官”,将一代代“新生兒”撫養長大,讓秦嶺大熊貓家族“綿延子嗣”。有了工作人員精心的照顧,一隻隻“熊孩子”從粉粉嫩嫩的“小老鼠”模樣長成黑白分明的“大團子”,秦嶺大熊貓家族越發壯大。“今年大熊貓添丁不斷,目前研究中心人工飼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已達41隻。”趙鵬鵬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将向着病毒與遺傳病預防和精細化管理的方向繼續努力,讓大熊貓種群數量更快增長。(記者 申東昕文/圖)
來源: 陝西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