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禀實而社稷安”。無錫,曆史上曾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米市牌樓(2020年5月攝)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無錫大運河沿岸形成“八段米市”,70%以上的米行約80多家分布在三裡橋兩側,成為無錫米市的主要集散地、江浙各縣漕糧采購地和中轉站,與江西九江、安徽蕪湖、湖南長沙(湖北沙市)形成“四大米市”(又被稱為“江南四大米市”),而無錫米市素有中國“四大米市”之首的響譽。
資料圖
無錫米市興于何時,至今仍說法不一。早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無錫已是太湖流域和兩浙漕糧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糧食市場,據《無錫縣志》記載:明萬曆年間,北門大橋(即原先的北塘大街一帶)就有米市,且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無錫糧食的吞吐量達到七八百萬石。光緒十四年,那年新米上市的光景,三裡橋堍蓉湖茶樓裡每天上午都是茶香四溢、水汽氤氲、人聲鼎沸,各米行的人都聚在這裡飲茶集會。宣統二年,無錫的米行達143家,僅三裡橋和北塘段的米行就有80餘家。
無錫市民在三裡橋米市購買平價米(資料圖片)
到解放初期,據《無錫市志》記載,全市有米店(攤)175家,糧行252家,北塘、三裡橋沿河仍為米市的中心地,糧行達到158家,約占全市總數的67.4%。但到1953年,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取消糧食自由市場,糧食流通全部納入國家計劃軌道,至此“無錫米市”成為一個曆史名詞。
1978年後,糧食網點又逐步增加。1981年,原北塘區組建三裡橋糧油市場,北塘、三裡橋一帶停頓了近30年的無錫米市中心又趨活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糧油成交量仍居“四大米市”之首,糧食堆棧容量為東南各省之冠,糧食加工業成為全國五大碾米中心,當年市郊的三裡橋米市是中國最大的糧油市場。
2004年,無錫市政府為全面提升無錫米市的功能和品位,對米市進行布局調整、資源整合,恢複使用“無錫糧油中心批發市場”這個國家級市場招牌,在城南路重新建立了一個以糧油中轉儲備倉庫為基地,以稻谷、小麥、大豆、玉米等大宗原糧交易為主的南市場,而北市場則重新選址遷移至江海西路,市場也大多以成品糧油現貨交易為主,以滿足錫城及周邊地區居民米袋子的需要。從此,三裡橋米市開始逐漸萎縮衰落。
如今,随着社會發展和無錫老城區改造步伐的加快,昔日三裡橋船來人往、人聲鼎沸的場景早已不再,曾經水陸便捷的交通優勢也已轉變為運輸瓶頸,加上舊城改造,米市周邊居民陸續搬遷;糧油銷售網點增多,購買力分散;購買渠道和方式日趨多樣化,客戶群分流;居民飲食結構改善,消費量下降等因素,曾經輝煌榮耀的三裡橋米市猶如人生步入暮年,褪去浮華後略顯滄桑。
2015年,面臨拆遷的三裡橋米市僅剩商戶不足30戶,他們大多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便一直在米市經營,和三裡橋一起見證了現代米市的興衰,或許是那份融入生命的米市情結和對老客戶的一絲眷念,即使市場冷清卻依然堅守……
2020年,随着三裡橋地塊的整體拆遷,米市裡的商戶陸續搬離。至此,曾經盛極一時的三裡橋米市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