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的南部,有一段著名的狹長地帶,這就是沸沸揚揚一直停留在人們唇舌間的“克拉地峽”。
早在泰國曼谷王朝五世王時期,雄心勃勃的五世王朱拉隆功就力主開鑿克拉運河,打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便捷海運航道。現如今,整整100多年過去了,峽谷還是峽谷,高山還是高山,“高峽出平湖”改天換地的壯觀景象依然沒有出現。
克拉地峽
泰國人口6773萬,面積51.3萬平方公裡,到2014年,GDP總計 3738億美元,泰國還是那個泰國,在不發達國家的泥灘裡苦苦掙紮。
這麼多年來,克拉地峽為什麼就變不成克拉運河,裡面究竟有着多大的難度呀?
咱先從地峽的位置說起:
克拉地峽位于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内,地處馬來半島北部最狹處,寬僅56公裡,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公裡(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公裡,最寬處約190公裡,最高點海拔75米。地峽東西兩海岸皆為基岩海岸,浪平風靜。
100年來,泰國人無數次設想了開鑿好的克拉運河:橫貫泰國南部,全長102公裡,400米寬,水深25米,雙向航道運行,是亞洲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
再從開鑿運河後的戰略意義說起:
泰國地處中南半島中心的戰略地位,同時也是通往湄公河區域和南亞的重要門戶,如果能把克拉地峽開鑿成克拉運河,船舶可由中國南海經泰國灣,再穿過運河,進入安達曼海,直出印度洋,而不必走馬六甲海峽。
這樣一來,航程至少縮短1100公裡,節省下2-5天航行時間,大型油輪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18萬英鎊左右的費用。
運河開通之後,克拉運河将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集裝箱轉運中心和最佳國際投資地之一,僅過路費也不容小觑,更不說間接收益将十倍百倍于運河收入,東南亞極有可能出現環泰國灣經濟圈。另外,港口及運輸産業的帶動效應,會破解泰國單純依靠旅遊産業的國家發展窘境,帶動整個國家走上振興之路。
以一運河之力盤活整個泰國經濟,真是一本萬利之舉!以一運河帶活整個國家經濟,那該是多麼美好的畫卷!
既然好處多多,為什麼100多年了,就一直不能開工開鑿呢?主要原因是限于泰國的人力物力,以一泰國之力難堪重任,難以完成這一曆史使命。
到了近年來,2000年初,泰國政府曾授權一家香港公司對克拉地峽運河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該香港公司預計,工程費用将高達250億美元,以泰國的國力,拿出這麼多的錢來開鑿克拉運河,實是勉為其難。
正因為如此,泰國政府一直在國際社會尋求合作,共同開發克拉運河。然而,找尋了這麼多年,結果卻是一言難盡。
克拉運河的開鑿尋求不到合适的合作夥伴,抛卻巨大的資金投入不說,其背後複雜的特殊的地緣政治更是撲朔迷離、被生生攪成了一本“糊塗賬。“
新加坡、馬來西亞不同意開鑿。
每個國家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權重來考量。如果運河開通,大量商船撇開馬六甲海峽而走捷徑,直接通過克拉運河,對于一向受益于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來說,首當其次沖擊最大。
利益受損,這是生死較量,你賺了錢就沒我的,我賺了錢就沒你的,尤其對于新加坡這樣重點依靠馬六甲海峽港口支撐的國家,相當于剝奪人家的經濟命脈,不和你拼命才怪呢!
新加坡不同意,就代表美國不同意,新加坡政治上是親美的。再進一步,站在美國的角度來講,美國好不容易通過控制新加坡才控制了馬六甲海峽,開鑿克拉運河,無異于虎口撥牙,大大影響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美國不同意,這個合作對象就分外難找。
馬來西亞也不同意,其總理馬哈蒂爾2009年5月,在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大會期間,曾這樣說:
“馬來西亞正面看待泰國有意開鑿克拉運河的計劃。泰國有權開鑿該運河,因為它位于泰國的領土内。如果泰國開鑿該運河,馬來西亞将重新調整經濟,尋求如何從中受惠的方法。”他接着說:“曆史證明,其他運河如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周邊地區的發展雖然受到影響,但并未因此癱瘓。”
話裡話外就是說,你開鑿了克拉運河也折騰不成多大的事,與其這樣,還不如不開呢,裡裡外外透露出酸酸的味道。
新加坡那邊也是一樣的官方表述:
“對于新加坡來說,克拉地峽運河開通以後,将禁止滿載的任何噸位油輪通過,所有的滿載油輪隻能走馬六甲海峽。石油、石油化工及相關産業占新加坡制造業的30%以上,稱得上是支柱産業,滿載油輪仍走馬六甲海峽,這對新加坡石油産業影響不會太大。”
說話聽聲,聽話聽音,也就是說你挖吧,你即使挖通,也翻不出什麼大浪,意思和馬來西亞一樣,瞧不上泰國,打諒他挖不成。
同時,新加坡還進一步講:
“新加坡是區域船運中轉中心。東南亞很多國家的進出口貨物要在那裡,從中小貨輪轉大貨輪或者反過來。也就是說,那些需要上下貨的船舶都不會走運河的。另外,即使克拉地峽運河開通,它對于馬六甲海峽通過量的影響也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大,因為克拉地峽運河港口無論在港口服務質量、效率、硬件完善程度、航線數量,還是在政府支持力度上,短期内可能都無法趕得上新加坡。”
意思是說,運河你想開就開吧,你開通了,就你們泰國人那懶散的樣,港口的軟實力也跟不上,與其這樣,還不如不開通,你泰國就那麼大能耐,折騰個啥勁呀!妥妥地表明,不想讓泰國開通克拉運河。
新加坡、馬來西亞不同意泰國政府開鑿運河,泰國就想向新晉的東亞話事人—中國尋求合作。
經過改革開放和完成工業改造升級後的中國,綜合實力逐年攀升,經濟年年增長,一句話,中國老大哥有錢。隻要中國政府願意合作,一切迎刃而解。
對于中國來說,如果中國公司參與克拉地峽運河的開鑿,将使中國在運河開鑿過程中和未來的運河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這是勿庸置疑的。
原因不言自明,中國可以以協調國身份出場,禁止除中國、美國和泰國三國之外的一切軍艦通過運河區,或者要求三國一緻同意才能進出,這必将極大地提高中國在東南亞的話語權,防止日本等勢力染指運河區域。
同時,新加坡一直對中國的崛起态度惡劣,并積極充當美國在亞太的棋子,中國參與援助克拉運河,必能大大降低中國航運對馬六甲港口的依賴,也能防止戰時,被美國在馬六甲海峽“卡脖子”,事關國家安全戰略。所以,從國家利益上講,中國一石二鳥,很是受益。
從經濟上講,克拉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将使中國船舶通往歐洲和南亞的時間減少2-3天,可以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改變歐亞貿易路線,使中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再往深入講,開鑿成克拉運河,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就将成為環泰國灣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到時候建造一條從雲南昆明過老撾、泰國,通往西哈努克港的标準軌鐵路,取得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出海口,從而有利于雲南、四川等省區的産品輸出和中國沿海地區産業轉移的承接。
由此,中國完全可以把克拉運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東經我國南海與太平洋相連,西經孟加拉灣與印度洋相通,并通過泛亞高速鐵路網、湄公河流域運輸線相連,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橋梁和紐帶。
言而總之,克拉運河的開鑿對中國來說是既能維護戰略安全,更能減少運輸成本,在政治上、軍事上,在在國家安全上都能有更大的回旋餘地。
泰國人話是講得很好,但我們國家更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關鍵要看泰國和我們的合作究竟緊密不緊密,持久不持久呀,這才是核心問題。如果中國有更适合的選擇對象,真的不一定非要選擇你泰國,非要支援你挖運河。我給誰錢也是給,何不給我最信得過的人呢,最信得過的國家呢!
印度是最大受益者。
而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從戰略和經濟角度考慮,印度可能是最大受益者,克拉地峽運河的開通意味着印度控制的十度海峽将從默默無聞轉變成全球最重要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而對于日韓等國,經濟上有益,但其他方面就談不上價值了。另外,克拉地峽運河的開鑿能夠使世界海運網絡更加緊密,也會使諸多航運公司有更多的選擇,在這方面無疑是"克拉"指數最大的。
總之,一句話,出于各個國家不同的利益計較,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歸根結底還得靠你泰國自己決定,自己當家,套用一句話,還得你泰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誰也幫不上你。
想要開鑿運河,你不指望你自己,你打算指望誰呀?自己家的事自個解決,你看看人家俄羅斯是怎樣尋找出海口,解決自己家的事的,也學着點吧。
人類文明已經5000多年,仔細看來,就是一條和地理環境、地理資源不斷鬥争的路線,無論小國亦或大國,皆是如此。
咱們仔細 看一下俄羅斯的例子:
一直以來,俄羅斯盡管擁有廣袤的陸地,然而由于地處高緯度,始終沒有一個深水不凍良港,沒有一個像樣的出海口,要麼被别國掐脖子,要麼就不是不凍港,總之,俄羅斯無法順利進入太平洋和大西洋與世界各國快快樂樂做生意。
為了這個出海口,俄羅斯艱苦卓絕絕,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幹:
俄羅斯在黑海的出海口,是葉卡捷林娜二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來;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以舉國之力從瑞典人那裡挖下來的心頭肉,為了守住當時俄羅斯人這個唯一的出海口,連首都都遷到了這裡,可惜聖彼得堡并非不凍港,到冬天時候,河流和海洋都被凍成了冰塊。
為什麼在俄羅斯人的曆史上,隻有彼得和葉卡捷林娜二世能被稱為大帝,就是因為他們各自奪取了一個通往歐洲的出海口(一個從瑞典手裡搶來波羅的海出海口,一個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來黑海出海口)。
俄羅斯的優良港口
另外,俄羅斯還從清政府手裡搶來了海參崴,海參崴有千葉群島寒流經過,每年有3-6個月的封凍期,不算深水良港,但還好冰層厚度沒有聖彼得堡那麼厲害,可以通過破冰船打開缺口,因此,俄羅斯十分看重海參崴的戰略地位,将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放在了那裡。
有人說,上帝給了俄羅斯人最多的土地,卻不給他們一個好港口,開了個正正經經的玩笑。然而,俄羅斯人硬是憑着自己的實力打通了出海口,讓上帝也不能再開他們的玩笑。
你泰國想開鑿克拉運河,找找這個,求求那個,東家說可以開,西家說不能開,左邊的給你錢想讓你開,右邊的想壞你的事想不讓你開,你不靠自己,你還想啥呢?那麼好的位置,那麼多的優勢,放了100多年,你開鑿不了,你還要再放他100年去開鑿?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你的先人沒有給你栽好樹,你就也不給你的後人栽好樹,不讓他們乘涼?一代又一代,總得有一代人舍命出力幹呀!
所以,大主意還得你泰國政府拿,再努力個數十年,說不準就開鑿成功了!
就開鑿泰國的克拉運河,拿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
曆來,我國海運承擔了90%的對外貿易運輸,對外貿易貨運量較大的遠洋航線主要是兩條,中歐航線與中美航線。
中歐航線主要由我國港口出發,南下,經印度洋到達南亞、西亞、歐洲各港口。其中到達歐洲港口的航線又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經過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出直布羅陀海峽,到達歐洲各港;另一條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大西洋,到達歐洲各港。中美航線則是由中國港口出發,經太平洋到達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港口,或經巴拿馬運河到達美洲東海岸各港口。
但是,走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特别貴,走好望角又特别遠,都很費成本。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馬六甲海峽,掌握在美國人控制的新加坡人手裡,一旦發生大規模沖突,美國切斷航路,石油等戰略儲備物資運不進來,就會非常被動,基于戰略安全的考量,中國很早就開始布局,下大工夫開通“一帶一路”,并遠赴巴基斯坦,修建瓜達爾港,紮實解決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的問題。
瓜達爾港建成以後,中國從西亞跟非洲進口石油就不用再經過馬六甲了,就不僅能夠擺脫美國跟新加坡對我國的扼制,而且中國各個地方石油運輸的路程都将縮短85%,是更加安全的“路路通。”正是有了瓜達爾港的全力開建,中國政府對于克拉運河的開鑿也不太十分熱心、不十分看好。
中巴合作的瓜達爾港
總之,每個國家都受限于自己的特殊的地理限制、地域限制,而不斷進行抗争與鬥争,争取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生存究竟。“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為了更好地出路,除了民族自強、國家自強,還能指望誰呢?這條發展原則,同樣适用于泰國。
臨到結尾,傳來一個好消息:随着中國-東盟自貿區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推進,克拉運河計劃正有望成為現實。
其實,早在2014年,就由中國柳工集團、徐工、等中國企業牽頭的克拉運河籌建小組已經開始運作,“克拉運河”的開鑿會為期不遠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