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1 05:20:32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1)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2)

  作者簡介

  盛欣夫,字甫之,号魚公。堂号盛莊、夢齋、惕廬、子魚堂。1949年1月(戊子除夕)生于浙江桐鄉(崇德)盛家木橋。書壇名宿鄒夢禅弟子,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當代作家聯誼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浙江當代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甯波财經學院教授,甯波大學客座教授,政協海曙區第二、三、四屆專家型特聘委員,海曙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漁業協會漁文化分會理事,甯波漁文化促進會藝術中心副主任,桐鄉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景德鎮魚畫陶瓷研究院名譽院長,魚公書院院長。

  數十年躬讀老莊,用心晉唐,意會晚明,深研楚簡,獨鐘簡草,書畫自己。或書,或畫,或文,或陶瓷繪,其實隻為書畫一件事,人生七成在筆墨。如是走來,樂在其中。曾獲“中國書法百傑”稱号、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提名獎、嘉興市人民政府藝術教育成果獎。魚瓷作品與魚類繪畫雙獲農業部、中國漁業協會金獎。2019年,書畫六件(組)入藏浙江省博物館等。

  主要著作有《甫之識聯》《魚譜》《魚瓷》《國畫蔬果魚類技法叢譜》《行草十八要旨》《盛莊藝文》《獨寫人生》《書寫入心》《魚公書畫集叢》等30餘種。

  格言:順其自然 必有自我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3)

  寬格局 臻境界

  許 岩

  書法是國粹,排第一,不好說。

  近讀盛欣夫先生的新著《書畫釋疑》電子稿,似乎又好說說了。

  粗讀《書畫釋疑》,什麼都說了。看看章節目錄就明白——概說、筆法、墨法、線條、章法、意境六章,把中國文字起源,中國書法産生,書法書寫的開始,有關書法的種種格言規矩、技法内容,或簡要叙述,或蜻蜓點水,反正都說了。把它稱作一本速成的書法詞典,也未嘗不可。

  《書畫釋疑》林林總總百一條,文字不深奧,都是大白話,但簡練流暢滋潤,更可歎的是好讀,一讀就放不下手。心底裡流淌出來的東西都好讀,無論引經據典,還是質疑前賢,以及見識見解、忠告勸誡,都誠懇得如同透明的玉一般,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以心之情,方怡于人”。

  “概述”第六條,說到了“簡牍”(把漢字用毛筆寫在竹片木片上),此很重要。“簡牍”的大量出土解決了史家好多困惑。中國文字最早起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後有周朝時的金文、石鼓文,以至秦代的大小篆書,業已成熟。然而這些文字都是刻在骨片、器物上的。可以想見古人一時陷入窘境,對着不能搬來移去的器皿,搔頭瞪眼,怎麼傳播呀?此刻,有人用獸毛束之成筆在木片竹片上畫字,衆人仿之,于是成了公文、命令、告示、文章等的主要載體。然而,“簡牍”真正被人們認知卻在兩千年後。随着二十世紀的考古大發現,越來越多的秦楚簡牍出土,特别是楚牍,它傲然直立,放射着古遠而迷人的光彩。我猜測過去的漫漫歲月裡,包括魏晉以來的一大批書家都不曾見過簡牍。

  書之第七條“篆隸不直通,秦楚已架橋”。第六十九條,欣夫又寫道:“楚秦文字已見隸意,行書。可謂書寫之始。”楚牍上清晰的隸書書寫樣貌,彌補了中國書法史上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空白。

  而“簡牍”的出現還得感謝毛筆的發明。

  毛筆,實乃中國最早的一大發明,從前忽視了。毛筆作為最具中國特征的書寫工具能延續至今,隻能說它叱咤風雲,魅力無窮!試想,離開毛筆的書寫特性,何談筆墨?何談中國書畫?感謝中華祖先創造了毛筆,使得中國書法至今還是世界藝術之林的一朵奇葩!我曾納悶,中國的四大發明早早傳播域外,唯獨書寫中國書法的毛筆沒有傳出去?後來頓悟,太簡單的一個字,難!寫毛筆字太難。要筆法,中側逆拖、抑揚頓挫;要筆畫,橫豎撇捺、點鈎挑折;又要筆墨,山舞銀蛇、虛實張弛,太複雜了,西方人看了不搖頭才怪!

  古代書論者大都是書家,實踐所賜,彌足珍貴。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南朝齊梁時期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此為我國最早的繪畫論著,評價了3至4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的“六法”,成為後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所遵循的原則。“六法”為: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随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六法”是謝赫對國畫的要求和評判标準。我覺得既然書畫同源,此“六法”的一、二、五、六,亦完全适用于書法的評論和審美标準。二、五、六是方法,是過程,是技術,而第一條“氣韻生動”最為重要,它是視覺審美的至高标準,也是把書法稱為一個獨立藝術種類的緣由,體現了毛筆書寫的韻趣和節律,以至最終的審美形态。“氣韻生動”的魅力光焰主要來自筆墨的變化和整體的書寫布局,以及或秀麗飄逸或厚重剛健或精深博大等藝術表現。

  我還驚喜地發現《書畫釋疑》引用了許多經典書論和名家論書話語。此書貫通衆家為自家,既是曆年各類書論之集大成者,也是“古為今用”的一次接地氣的實踐吧。

  說些往事。曆代都有書畫、文學高手誕生,欣夫獨崇晚明的文化盛景,對其叩拜仰慕。2011年,他在甯波美術館辦了一個書畫展,取名就是“緻意晚明”。有一個明确的指向,展覽顯示出别樣的風貌那就成必然了,有古氣,有溫度,有潤澤,還有幾件等牆的大尺寸,氣勢驚魂。

  《書畫釋疑》所談筆墨的範圍極其廣泛,可以說無所不包,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人的思想開始——“書由心成,才成藝術”,點到了關鍵。

  筆墨發展到當代,缺的反而是筆墨!由于世風浮躁,由于錢權勢利,也由于不下功夫,明顯衰弱了,不禁令人悲切!就書法整體水平,有人譏評當代各級書展都是一個面孔,千篇一律,是在搗鼓低俗,各顯“技窮”,不無道理。

  書之“線條”一章,很是吸睛!這是欣夫多年書法實踐結成之佳果,不說振聾發聩,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當今書畫家的作品尺幅越來越大,但是線條的質量卻越來越差,沒有力量和韻味,隻剩下心頭觸痛般的無奈。要時時空想線條,仰望線條,但願仰望後能振作精神,奮起直追,拿出實實在在的好線條來。

  《書畫釋疑》之“意境”一章,我極為欣賞。第八十二條的“積累平時,忘掉用時,寫到無事”,實為欣夫的肺腑之言、獨家經驗,體會了,會飛躍。第八十六條所說的“亦象亦不象,意象不具象。大象不形象,不象卻神象”,論述精辟。書法創作之“意境”,本為書家追求之靶,要達靶心,極為不易!讀了,你可能會被猛擊一掌,會頓悟,會叫好!書法的書心詩意也娓娓地跟着來了!

  書中“筆法”“墨法”“線條”章有好多條是在“暗”說節奏産生之細節表現的,譬如第五十條:“濃淡生層次,提按生靈動。速度生氣勢,虛實生意境。輕重生變化,頓挫生内涵。”我再“明”說一下,節奏是書法最直接的美感制造者。節奏很難說清,它是自然而生的。書家每每書寫時,虛實相間,抑揚頓挫,是随情感波動自然而為的,彰顯了書法的藝術屬性,它是随心的。 

  我還以為,《書畫釋疑》是欣夫長年書法實踐的一組獨家心得,不少條目可說是獨門秘訣(“意境”末尾十餘條詩如此),它是活的,并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它和讀者觀者的見面是互動性的,體現了現代對話交流的叙述格局。我把欣夫稱作實踐個性書法的先行者和布道者,是比較恰當的。

  掩卷思之,欣夫文字後面隐藏的,都是有其深意的。有些條目可當成書法語錄來背詠。這些條目基本押韻,讀來朗朗上口。譬如第十七條:“學‘二王’,是大道,太擁擠,走小路。”譬如第三十四條:“用心讀帖,善于積累。提高眼界,心手相印。”又譬如第九十三條:“水墨雲煙山如黛,白牆青瓦隐約間。疑惑月宮天中景,卻是運河南津灣。”等等。

  熟悉欣夫先生的,都認為他的書法好看、漂亮,既有傳統深厚的筆墨功夫,又獨辟蹊徑、領異标新,給人強烈的陌生的美感,似乎是“二王”體系的另一個書法面目。2019年國慶前夕,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盛欣夫書畫作品展”,并收藏了其部分作品,還為其出版書畫作品集《書寫入心》。展覽現場人頭攢動,“陌生美”的藝術效果撲面而來,有激動,有震撼!欣夫先生書法筆墨上的高明,在于其傳遞出大氣、渾厚、自在和飄逸的鮮明特征,這是我們久久追求的至上境界和人格塑造上的最大認可、贊同。

  何為“陌生美”?!1992年,我在北京拍攝國畫大師李可染的紀錄片《永恒的大山》,記憶最深的是大師的一句話——“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打出來的陌生樣貌肯定是“傳統”的延續、變奏和發展,以至呈現出完整的陌生化的靈感表達。從審美角度取個新名字就是“陌生美”。簡言之,初看一件藝術品,感覺很美,但這美并不是似曾相識,而是嶄新的、陌生的,于是就産生好感,就會喜歡。“陌生美”的根基不是在創新就是行走在創新的路上。正如欣夫所做小結:“筆筆有古人,字字屬自己。”

  再大而視之。因為是手劄,比較自由,是欣夫先生書餘思考的結晶,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因此個别條例之間初看似有重複,其實是側重點不同而已。細讀體會,完全是另一種說法或一個側面的解讀和延伸。少數條目或有摻混、重複和疊加,結果反而起到了強調之作用,融合在一起還是一個大寫的“筆墨”。

  欣夫先生侃侃而談書畫層面上的古往今來,筆前筆後,弓馬娴熟。他的傾吐,他的交流都是自覺的,不免遺漏一二,就是對書法作品的布局論述得過于倉促,僅幾筆帶過。而我以為中國當代書法要超越古人是很難的,聰明的辦法是除了打好基本功,積累文化素養,擴大視野見識,還要在書法作品的布局、構成上下硬功夫、苦功夫,這不失為一條出路,值得廣大書家努力探究和積極實踐。

  啰嗦得多了是筆停不下來,最後說幾句。

  文學藝術的創作需要想象力,書法學習創作亦是,想象力彌足珍貴!

  《書畫釋疑》用真摯的唠叨,和你互動,無疑能撥開習書者混沌的迷霧,更能激發你的想象潛力,或許千呼萬喚,豁然開朗;或許醍醐灌頂,拿來即用;或許一語中的,大放光彩!一切皆有可能,我信。

  盛先生是在“抛磚”,“引玉”的是你!我們一起放松心态、凝練線條、拓寬格局、提升境界。

  讓想象創造出更多的具有“陌生美”的書卷畫幅吧!

  2021年1月6日淩晨于杭州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4)

  書畫釋疑

  書之餘畫畫,畫之餘走走。

  走之餘寫寫,寫之餘講講。

  四十八年前的戲言,果真應驗人生,然卻是初心。一路走來,大半書畫小半文,留下一份予新人。數十年積累,自去年十月開始整理。今正值春光明媚,搬出這些磚頭來曬曬,誠為引玉,或可供習書者作一參考。茲分概說、筆法、墨法、線條、章法、意境六章,一家之言,粗淺體會。懇望海内師長同道指疵糾謬。萬分感謝!

  甲子春撰,庚子開春魚公盛欣夫并記。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5)

  概說

  管城一條線,水墨畫世界。

  以寫傳精神,一瀉三千年。

  管城子,毛筆之别稱。韓愈①《毛穎傳》:“秦始皇②使恬(蒙恬③)賜之(指兔)湯沐,而封諸管城,号曰管城子。”或許更早一點,人們開始嘗試束毛為筆,因從楚簡看,時用毛束之筆已較成熟耳。

  筆墨手劄之一。戊子春日撰,庚子早春魚公記。

  ①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文學家、哲學家。

  ②秦始皇(前259—前210),名嬴政,戰國時秦國國君。

  ③蒙恬(?—前210),秦名将。

  大凡藝術,出之于心。

  以心之情,方怡于人。

  藝術既出于心靈,故難于重複。沈括①在《夢溪筆談》中也說:“書之神韻,雖得于心,然法度必講資學。”說明心靈的流淌,需要學養的滋潤。清人丁臯②進一步說:“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或者說,取人之神,滋我之心,還人以神。

  筆墨手劄之二。己亥秋撰,庚子開春魚公盛欣夫記。

  ①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②丁臯(?—1761),字鶴洲,江蘇丹陽人。清人物畫家。

  藝術是層樓,

  技術乃台階。

  明人解缙①《學書法》中說:“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清人秦祖永②《繪事津梁》也說:“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所以臨摹學古是必須的,先做好技術功課,最後方能漸進藝術殿堂。

  筆墨手劄之三。己亥金秋,庚子初春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解缙(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

  ②秦祖永(1825—1884),字逸芬,江蘇梁溪(今無錫)人。

  藝人必備三要素,

  天賦、品志與學養。

  劉熙載①在《藝概》中已明白告訴我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天賦雖為先天之資,然需才志去完成、去激活。才志需後天的善學、勤奮去提升。最為關鍵的還是立品立志。品不正,藝難正。這也是我師鄒夢禅②先生從藝為人之準則,育人授藝之綱要。

  筆墨手劄之四。庚子春陽魚公盛欣夫。

  ①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号融齋,江蘇興化人。清文學家。

  ②鄒夢禅(1905—1986),字敬栻,号大齋,浙江瑞安人。書法家、篆刻家。

  敬畏古人,博學約取。

  書畫之門,唯此捷徑。

  古人千年之積澱,已曆百代之淘汰,留下的是優秀文化、民族精華。學古人,實是集千百高人之智慧。古人給我們巨人般的肩膀。若舍此,并無它路可循。然而,學古并非目的。取古人精華,為我所用。故不照辦,不做奴隸,應為營養。通過消化,釀造自我。再出之心靈流露的,才是自己的藝術。

  筆墨手劄之五。己亥初冬撰,庚子初春魚公。

  秦楚簡帛,書寫初始。

  華夏文脈,傳承不息。

  中華文化,五千年延續。自甲骨文後,先民發現竹、木片牍,束毛為筆,這巧遇,碰出了曆史火花,作用了兩千多年。世上埃及、兩河、印度等古文明未能延續,實是大憾。正因中國書法,華夏文脈得以延續至今。然楚文化主要在南方,由于潮濕,故傳世之物極少。所幸從上世紀始,有大量簡牍出土,始得塵封的史實逐漸明晰起來。所以這一課得補上。

  筆墨手劄之六。庚子謹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篆隸不直通,

  秦楚已架橋。

  秦時,大篆小篆已趨成熟。小篆的線條圓融圓潤,結體穩健勻稱,已脫離了象形之框,完成了文字成熟之構架。作為字體,已達到頂位。若演變成漢隸,倒是勉強。所以一直為難了後面的史家。直到楚簡出土,人們才恍悟,原來楚簡中已有了隸書的雛形。非止以此,行、草書也慢慢随行。

  筆墨手劄之七。己亥歲杪撰,庚子華歲魚公盛欣夫并記。

  與其原地踏步,

  或可另擇蹊徑。

  人因先天之資或後天學識有異,所以學業亦有異同。如若學時徘徊不前,或無興緻,不妨另擇蹊徑。鄭闆橋①也說:“學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闆橋辯證地闡明了一個道理,學全了,反會學死,或者沒有自己。取其有用,不在多少。不得法,或不合适,繼續尋找,集采古賢,總有适合我者。

  筆墨手劄之八。庚子梅見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鄭闆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清書畫家、文學家。

  思齊賢者,路問敗者。

  善走順道,不蹈覆轍。

  清人吳德旋①寫了本《初月樓論書随筆》,告誡:“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或可這樣說,古人之法,未必适合每個人。如不合其性,也枉然。故需學而思之,善學善取,少走彎路,既要學人之長,又要學人如何之長。是謂善學也。

  筆墨手劄之九。庚子麗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吳德旋(1767—1840),字仲倫,江蘇宜興人。

  學書先求似,

  然後再取神。

  黃庭堅①在《論書》中說過:“學書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好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清人王澍②也說:“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也就是說先過技術關,再努力取得藝術之神。有其形,方可談神。

  筆墨手劄之十。庚子仲鐘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

  ②王澍(1668—1743),字蒻林,号虛舟,江蘇金壇人。績學工文,尤以書名。

  藝術世代稱雅事,

  品高古淡寫性情。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①《臨池心解》)故學書、學畫者,必先立品。品高之人,就會心平氣和,端正姿态,不急不躁,先技後藝,步步深入,方能達到理想彼岸。

  筆墨手劄之十一。庚子寅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朱和羹(約1795—約1850),字指山,江蘇吳縣(今蘇州)人。

  技術是個硬道理,

  藝術是個軟道理。

  硬道理,須實幹。需一步步深入,一點滴積累。所謂“硬”,在于苦功、實幹、無虛處,須悟道明理,需善學巧取,舉一反三。所謂“軟”,在于巧、變、化,以衆賢為我用,并非在其次。

  筆墨手劄之十二。庚子元春魚公并記。

  古今之書相較,

  遜在技非在藝。

  書法之法,先技而後藝。技與藝比重并非對等。古人自幼臨池,書、讀并進,一生用毛筆,唯是為實用,重在技術,輕于藝術。如今忽略技術,怎談藝術。學書法看似簡單,一竿毛筆一張紙,實為最難。手工技藝,三年滿師。而書法三十年未必耳。若要趕超前人,必須重技,必須補課,必須補上“童子功”,乃不二道也。

  筆墨手劄之十三。庚子暮春魚公盛欣夫于魚公書院。

  學習傳統,先專後博。

  博後再專,不二法門。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譚建丞①先生的教誨:先臨一家,三五年、七八年成規模後再學其它。每家一年、三年後,慢慢成了你自家。聽起來這時間太漫長。其實,這是一條最省時而具哲理的學書近道。我很慶幸,一路走來,順暢通達,并少彎路。證明此乃貴人之言也。

  筆墨手劄之十四。庚子上春魚公并記。

  ①譚建丞(1898—1995),原名鈞,号澄園,浙江湖州人。

  少顧轟轟烈烈,

  複歸心氣平和。

  寫字本是寂寞道,何必去争名利場。其實人家也辛苦,哪有時間做功課。還是沉下心,學點古法,才是自己的。梁章钜①在《學字》中說過:“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辄止,見異既遷。”再送一句話,其名切勿大于本事,否則就會有事。人生就這點時間,争了名利,少了功夫。如何得失,各自心知。俗話說:“聰明吃飯,笨人吃飯。”一個理。

  筆墨手劄之十五。庚子如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晚号退庵,福建長樂人。清文學家。

  不求多,務求精。

  懂舍棄,常更新。

  人生精力有限,先保一個優勢。一學就會的聰明人很多,然能做精者卻很少。俗話說“一個人隻能追一隻兔子”,頗有哲理。故學業不貪多,更勿雜。貴在堅持,懂得舍棄。更新觀念,堅持初心。博采而專精。成功與失敗,就差這一點。

  筆墨手劄之十六。庚子梅月魚公并記。

  學“二王”①,是大道,

  太擁擠,走小路。

  “二王”書體,從筆法、章法皆無可挑剔,從審美、傳承一脈無可厚非。問題是大家擠在一條路上,并非好事。書法若要發展,必須多元。比如魏碑、漢隸、楚簡,以後者為實體的研究更少。将這些書介入行書、草書,跟上時代節奏,或有發展空間。願與大家一起研究、讨論,為書法事業做點實事。

  筆墨手劄之十七。己亥冬撰,庚子泰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二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羲之子。

  畫人善太極,筆法必内涵。

  畫人明陰陽,墨法即空靈。

  畫人如哲人,章法趨天成。

  書畫功夫,除了筆墨,還須字外之功。文學、哲學、物理、自然、史地、武術等等,皆與藝術相關聯。既然關聯,就須聯通。比如武術,比如太極拳中一招一式,行雲流水,與書法中運筆書寫,徐緩起伏,異曲同工。字外功的加深,必然會豐富到你的筆墨線條,直到字裡行間。

  筆墨手劄之十八。戊子撰,庚子小草生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6)

  筆法

  習字關鍵在用筆,

  用筆關鍵進門時。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緻老。”說的是幼時或初學時形成習慣,就會影響一生。學書更甚。初學時的姿勢、規範一旦成形,就成為習慣。所以老師必須嚴格,選好字帖,規範姿态,因材施教,區别對待。身正筆正,全身放松。恭敬臨帖,不打折扣。甯慢勿快,甯少勿多。力争形似,再求神似。

  筆墨手劄之十九。庚子稻月魚公并記。

  指腕同轉,臂肘連運。

  轉撚圓融,中側兼用。

  起承轉合,若離若即。

  有血有肉,骨氣生動。

  五指執筆,依然實用。唐人盧攜①在《臨池訣》中就已提及。宋人姜夔②在《續書譜》中也說:“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或可執、運同動,所有關節連動,所有肌肉松弛。大小字皆随心轉,書一筆而牽動全身。從放松再到忘懷,必能進入境界。

  筆墨手劄之廿。戊子撰,庚子桃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盧攜(?—881),字子升,範陽(今河北涿州)人。

  ②姜夔(約1155—1209),字堯章,号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詞人。

  身正肘平,指實掌虛。

  肌肉放松,力輸毫端。

  輕握不執死,靈動自然狀。心肌全放松,神情出毫端。“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唐蔡希綜①《法書論》)虞世南②在《筆髓論》中也有告誡:“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這些皆可謂箴言。然亦因人而異,起碼程度不盡一緻,就其合适可也。

  筆墨手劄之廿一。庚子嘉月魚公盛欣夫。

  ①蔡希綜(生卒年不詳),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唐書法家。

  ②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唐書法家。

  小字在指腕,

  大字在臂肘。

  元人鄭杓①在《衍極并注》中說:“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在肘腕。”此說很在理。但現在應放大一輪。元以前無大作品,因限于紙。到了明代始有大紙、大作品。宋元時兩寸謂大字,現在以尺計。故應二寸内,法在指腕。大字尺許,乃至徑丈,必用肘、臂、肩。說的是書寫,并非拖掃。

  筆墨手劄之廿二。庚子桐月桐鄉甫之盛欣夫于甬上領秀熙城。

  ①鄭杓(生卒年不詳),字子經,仙遊(今福建莆田)人。元代書法家。著有《衍極》。

  厚重與雄渾,過了是霸氣。

  輕靈與飄逸,适當是境界。

  用筆把握,适度自己。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效果,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鈎環盤纡,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這裡已經面面俱到,惟要找到自己的恰合點。末句很重要,少出鋒,乃為勢。氣勢境界,出乎自然。

  筆墨手劄之廿三。庚子春中魚公盛欣夫并記。

  圓筆生内涵、見力量,

  方筆顯飄逸、出精神。

  圓筆中鋒,已在秦篆中成熟應用。東漢蔡邕①在《石室神授筆勢》中已提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的經典理論。羲獻二王,可謂用中鋒高手。然他們也時用偏側取勢,尤其獻之。當然中鋒總是主角。用筆除了中、側鋒,介于兩鋒間還有一奇鋒,暫名為“笃鋒”。就是将筆豎直鋒正,迎鋒直下,筆為中鋒,下去即走。無須逆鋒,不必順鋒。仍豎筆平移,然後慢收,常有奇效。中鋒圓筆,能出方筆之效果,又不失圓筆之内涵。用于簡草,頗有秦楚風韻。

  筆墨手劄之廿四。庚子花朝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用筆須活,輕重徐疾。

  軟硬兼施,長短優擇。

  唐孫過庭①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掣;轉謂鈎環盤纡;用謂點畫向背。這四法又于物、于人、于時諸因素的關系不同而有異。故須找其适合點,以輪換,或快慢,或幹濕,或長短鋒,或軟硬毫。總有各自之優勢。

  筆墨手劄之廿五。庚子桃月崇德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孫過庭(約646—約691),字虔禮(一作名虔禮,字過庭),自署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一作富陽(今屬浙江)人,一作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唐書法家。

  字如其人,如其學,如其養,如其品,如其性。

  古人謂:“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①說:“心正則筆正。”(項穆《書法雅言》)故修心、養性、立品、立志是書家、畫家的基本條件,也是畢生之修養。

  筆墨手劄之廿六。己亥撰,庚子季春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州)人。唐書法家。

  絞撚将幹時,

  散鋒不飛空。

  起、收、對、接,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得很具體:“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在運筆時靈活把握,轉換輕重開合。或在半道,或在收尾處出現枯鋒渴筆,可善用絞撚,使散鋒不飛,絲絲入扣。墨可淡,自然幹,不做作,慢、輕、狠,不常用。可看看王铎、林散之百年難得高手,可以為範。

  筆墨手劄之廿七。己亥撰,庚子建寅魚公盛欣夫并記。

  加重筆杆練,

  可補童子功。

  冷兵器時代,練武之人,有腿上捆沙袋、綁鉛塊者,以練腿功。幾年後可練就飛毛腿。我年少時曾在筆管上套一厚壁鋼管,自謂“加鐵補功”。日臨小楷一時辰,三年後筆穩不移。小到蠅頭小字,大到徑丈大字,皆若寸楷,不移絲毫。

  筆墨手劄之廿八。壬戌撰,庚子卯月魚公并記。

  筆墨内涵,功在手臂。

  骨肉氣血,皆在毫端。

  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元代陳繹曾①《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筆中變數,皆出毫端。由心臂傳出。如是,功練何處,自然明白。

  筆墨手劄之廿九。庚子仲春魚公并記。

  ①陳繹曾(生卒年不詳),字伯敷,一作伯孚,處州(今浙江麗水)人。

  用筆沉穩而虛靈,

  關乎格局與境界。

  “用筆要沉着,沉着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闆。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秦祖永《桐陰畫訣》)很明了,沉穩虛靈,能去俗病。俗病既去,格局自大;有格局,方有境界。

  筆墨手劄之卅。庚子杏月魚公欣夫并記。

  快速流暢而不單薄,

  慢筆凝重仍見靈動。

  快不單薄、慢與靈動,都有矛盾。如何統一?全在功力與心力。形勢由心造,心力的把控,功力的運用。如快而不飛,慢能呼應。米芾①提倡“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并非每筆回一下,或收回來。而在結果,這需内功,隻要牽絲不出,就生内涵。或者空中收筆,筆要留住,刹得住車,就不會飛。不飛就不薄,慢筆反之。運筆時雖慢而意不斷。每一筆有顧盼,注入生命,就不闆滞。

  筆墨手劄之卅一。庚子桐月魚公并記。

  ①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陽漫士。世居太原(今屬山西),遷居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北宋書畫家。

  落筆不拖泥,行筆不帶水。

  轉筆似龍蛇,收筆不張露。

  創作亦如做事,心平氣和,不藏雜念,絕不拖泥帶水,出手幹淨利落。用筆清健氣爽,運筆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筆由心轉,随意而就。寫到興緻起,忘掉自己,那便是高境界。

  筆墨手劄之卅二。庚子仲春崇德鴿子浜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

  畫畫必先知用筆,用筆最好先寫字。

  寫字必先明提按,提按頓挫寫自然。

  書畫同源,源在筆墨。漢字始于象形,圖畫起于線條。書畫互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以畫畫必須熟悉筆墨性能與方法技巧,可以一舉兩得。其提按頓挫,用之造形,增加生動活潑,畫中枯濕濃淡,回到書法,也能添其精神。互益互補,得天之厚。

  筆墨手劄之卅三。戊子撰,庚子雩風魚公盛甫之。

  用心讀帖,善于積累。

  提高眼界,心手相應。

  馮武①在《書法正傳》中說:“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專一家而博百家。并非通臨,讀帖或是方法。取百家而成自家。如何善取,看其造化。自法帖中來,并非照搬,而須消化,才成自家。筆筆有古人,字字屬自己是也。

  筆墨手劄之卅四。庚子五陽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馮武(生卒年不詳),字窦伯,江蘇常熟人。明末清初藏書家、刻書家、書法家。

  心煩不動筆,氣躁不弄墨。

  身累先休整,氣平心手和。

  書畫作品,精神産物。心境不暢,怎有佳構。故有心事,切勿弄墨。好心情,方出好作品。身體累,不動筆。如若完成任務,那叫應酬作品。這就難有藝術之質,更難說其文化内涵。藝術不應等同于商品屬性。如若批量生産,就無精神内核。

  筆墨手劄之卅五。戊子撰,庚子辰月魚公并記。

  動筆連帶精氣神,凝神運氣寫心情。

  筆墨天天随心走,摹古讀史看風景。

  筆墨出于心靈,心靈不能空虛。臨古、讀書為主要源泉,走走看看不能省儉。大世界、大自然,與胸襟格局有關連。如不走走,或無李白,或無“二王”,或無徐渭、石濤一大串。文化精粹,就古賢。自然精華,出于自然。

  筆墨手劄之卅六。戊子夏撰,庚子筍月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7)

  墨法

  墨分五色靠水分,焦重濃淡有分稱。

  功夫學養在平時,恰到好處是精神。

  董其昌①評蘇東坡②:“此《赤壁賦》庶幾所謂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畫禅室随筆》)這說明與用筆有關。用鋒正側,運筆速度與濃淡關系皆有因素影響。畫之深淺枯濕濃淡與書相比簡單些,近濃遠淡,主重次輕,乃為常識。難在一筆之内,墨分幾色。就須分次舔墨,水墨分蘸。或先水後墨,或先墨後水。速度與墨量有關系,于筆、于紙皆有影響。善于摸索,自找契機。

  筆墨手劄之卅七。戊子撰,庚子槐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書畫家。

  ②蘇東坡(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水墨相濟,筆墨相融。

  色墨相輔,紙墨相彰。

  趙孟頫①稱:“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此說頗有道理。若要層次,墨分五色。必是淡墨方可。濃墨蘸水,或先水後墨,各有效果。軟硬毫又不同其性,水墨比率又與速度相關。用到好處,常出奇效。

  筆墨手劄之三十八。戊子撰,庚子陽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屬浙江)人。元書畫家。

  黑處要透光,密處要通氣。

  知白似有物,守黑藏玄機。

  佛教中色即是空,道教可無中生有。那是一道哲學命題,需要辯證思考。中國書畫亦如是。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知己知彼。荷葉下無一筆着墨,卻看時滿滿一池春水,非但是水,還是春水,因小荷才露尖尖角。若是枯荷,那必是秋水。這因是中國書畫,中國文化,這水墨黑白間處處蘊涵着哲學理念。

  魚公筆墨手劄之卅九。戊子撰,庚子純陽崇德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于魚公書院。

  計白當黑反着瞧,無畫須作有畫看。

  密不容針墨無多,疏可走馬筆非少。

  從側面觀察事物,或能更接近真相。從字畫的留白處去看布局,或能明白其合理性。計白當黑,換位思考。于書畫用墨,是最佳尺度,哲學境界耳。

  筆墨手劄之四十。戊子撰,庚子麥月魚公并記。

  墨重見渾厚,

  淡雅生逸氣。

  清人王原祁①在《西窗漫筆》中說:“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肥瘦輕重,各有其美。重在适當。過或少,得其反。俗話講“千钿難買正好之”。然凡書家、畫人所追求的,就是“正好之”。有了正好,才談格調、格局、古氣、自然。

  筆墨手劄之四十一。庚子維夏夢齋盛欣夫于甬上。

  ①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師道人,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時敏孫。清初畫家。

  筆墨格調,重在文雅。

  高古靜穆,不彰不露。

  内涵穩重,自然天成。

  方向既明,目标可定;取法勿雜,靈動精巧;輕澀淡雅,或可厚重。唐人張彥遠①說:“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法書要錄》)何取何舍,漸趨明了。可以拒絕彎路,起碼少些無效勞動。

  筆墨手劄之四十二。庚子花殘月魚公盛欣夫于明州領秀熙城。

  ①張彥遠(815—907),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唐畫家。

  認真臨古,靈活取舍。

  辛勤練功,巧妙玩墨。

  練就筆墨,既要苦練,又要巧勁。苦練在手臂,是實力。巧勁在頭腦,是心志。唐人張懷瓘①說:“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六體書論》)筆墨之道,先以手為主,後以腦為帥。兩者兼之,方得書道。何謂玩墨,放松是也。

  筆墨手劄之四十三。庚子夏首魚公盛欣夫于四明廣德湖上。

  ①張懷瓘(生卒年不詳),揚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唐書法家。

  墨由筆生,線因墨象。

  畫法墨法,主在筆法。

  紙上耕耘,關鍵在人。清代包世臣①在《藝舟雙楫》中說:“然而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矣。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說到底,還是筆。功夫在筆,心力在人。

  筆墨手劄之四十四。庚子小滿甫之盛欣夫于甯波四明山下。

  ①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安吳(今安徽泾縣)人。清書法家。

  筆墨境界,

  在乎神骨。

  清梁巘①在《學書論》中說:“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其貌似而不深求也。”若無神骨,便無境界。如何達到神骨之境界,就在速度、濃淡、輕重之間。實乃在學、在練、在思、在悟。概言之,在功夫矣。

  筆墨手劄之四十五。庚子朱月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①梁巘(1710—1788年後),字聞山,号松齋,安徽亳州人。清書法家。

  紙墨滲洇,水墨相彰。

  筆墨之間,尋找自然。

  用水巧時,層次氣韻,有若自然。用水濫時,墨豬無欄,收拾也難。看看古人怎麼說:“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斂,有若自然。”(盧攜《臨池訣》)這就需要功夫,用墨之實踐,懂紙之性能,用水之适度,運筆之速度等等的有機協調。凡事合理,如出于自然。

  筆墨手劄之四十六。己亥撰,庚子農月魚公盛欣夫于甬上香雪路盛莊。

  枯濕濃淡,出神入化。

  古謂血法,惟水惟筆。

  畫畫寫字,若輕若重。或出層次,惟在用水,方出效果。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血法”一則中稱:“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血脈乃命脈,用水是關鍵。墨與水,勿調勻。分着蘸,勻速寫。書界林散之、畫界張大千都是用水高手,或可借鑒。

  筆墨手劄之四十七。己亥撰,庚子乾月甫之盛欣夫于廣德湖上盛莊。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8)

  線條

  内涵是線條之本質,

  流暢乃線條之精神。

  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①能為一筆畫。”這是在其一定形态前提下,以線來诠釋其精神的典範;這也是中國書畫的精神所在。其線條,自然充當着主角。換言之,無其形态,也無線條之價值。也就是說,線條并非獨立體,是與字體、物體共同擔當其文化使命。所以在主體中必須注入相關的文化内涵,加之累積的筆墨精神,這線條才有生命感。

  筆墨手劄之四十八。己亥撰,庚子畏月夢齋盛欣夫并記。

  ①陸探微(?—約485),吳(治今江蘇蘇州)人。南朝宋畫家。

  枯而徐不燥,濕而疾不濫。

  濃而遲不滞,淡而澀不薄。

  枯濕濃淡與徐疾遲澀,盡在把握。恰到好處,是其功力。每題都在解決矛盾,比如淡與澀,頗難把握,淡或水多,澀筆易濫。應水窮而淡,澀方可行。一切矛盾或在經曆後才有經驗,貴在思考,功在自修。

  筆墨手劄之四十九。丁酉撰,庚子雲月盛欣夫于浙東四明。

  濃淡生層次,提按生靈動。

  速度生氣勢,虛實生意境。

  輕重生變化,頓挫生内涵。

  宣紙、湖筆、徽墨、端硯,加文化、修養、磨砺功力,千年的智慧積澱,一脈相承的水墨藝術。此乃吾輩之幸運,也是國人之驕傲。剩下的隻要我們用用腦,動動手,以輕重濃淡交織出藝術層次變化,用提按頓挫描繪出内含時代特色的壯麗圖卷。有如接力,藝無止境。

  筆墨手劄之五十。戊子撰,庚子蒲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擔夫争道有避讓,輕重緩急在順暢。

  千家筆墨各自傳,萬變不離道中央。

  據傳公主之轎與擔夫争道,或是後人附會。應為擔夫與擔夫“争”(讓)道而過。這裡之争,實非真争。過去鄉間路窄,兩副擔迎面相遇,兩擔寬于路面。然擔夫自有辦法,兩人各自迎背斜向,待到背近靠背時,同心順勢慢轉,就轉到了各自去的方向。不碰不撞,無礙而過,南方挑擔人都懂。書寫之法同理,兩線并而不黏,有如擔夫争道,可謂傳神之谕耳。

  筆墨手劄之五十一。戊子撰,庚子蘭月盛欣夫于甬上。

  絞撚萬毫,皴擦點面。

  凝練筆墨,聚集神逸。

  提高線條質量,重在用筆、用鋒。快慢輕重與幹濕濃淡,皆有直接關聯。濃則遲,淡則速。幹則絞,濕則提。追求自然之美,關鍵在應變,功夫在熟練,還須大膽、細心、自信和果斷。美女化妝的最高境界,是化了一個時辰妝,看若未曾化妝。書畫自然,惡于嬌态。

  筆墨手劄之五十二。戊子撰,庚子忙月魚公盛欣夫并記于甬上盛莊。

  心田無雜,身肌松弛。

  思于畫前,意在筆後。

  如同玩物,樂在紙筆。

  輕重幹濕,應變自如。

  遲拙内涵,線中有物。

  不求形似,但求神逸。

  先是功到,再是放松,重在自然。有了功夫,才能放松。設定方向,然後就是釋懷,忘記一切,不計後果,或是失敗,或是成功。藝術家不怕失敗,不計功利,方有佳構。

  筆墨手劄之五十三。戊子撰,庚子午月盛欣夫并記。

  甯慢勿快,甯斷勿連。

  甯拙勿巧,甯生勿熟。

  甯粗勿纖,甯厚勿薄。

  甯潤勿燥,甯淡勿豔。

  甯澀勿滑,甯簡勿雜。

  “哲學”之詞,雖是舶來品,但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哲學已很成熟,如易學。諸子百家,皆為先哲。尤為老、莊,可謂哲聖。故哲學充滿于國學。書畫從筆墨到黑白,從筆法到墨法,從小章法到大布局,無不充滿哲理。所以每一點滴,每筆每畫,皆須辯證地看,換位去想,倒順皆可,都有萬花筒般的變數。藝術,就可在這變數中滋生。

  筆墨手劄之五十四。戊子撰,庚子臯月盛欣夫并記于魚公書院。

  功宜慢,慢生靜。

  靜能拙,拙出巧。

  前面說過,中國書畫充滿哲理。在太極拳的慢動作中,很難看出她的“狠”。這就是文化,就是内涵。中國書畫也一樣,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這慢吞吞的線條中内含着張力,在其樸實的點畫中蘊藏着動靜,在那笨拙的姿态中蘊涵着智慧。

  筆墨手劄之五十五。戊子撰,庚子榴月崇德西門外盛家木橋河西盛欣夫。

  偏側之鋒,慢能治薄。

  方折之線,少露鋒芒。

  “壁坼”之法,其線頗有自然之美。何謂“壁坼”?舊時土牆坼裂之痕是也。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稱:“用筆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但壁坼之線頗難把握。在側撇、折筆中稍帶澀意,或調鋒減速會有奇效。慎用偏側、壁坼去出鋒,以利減少斷柴、折篾之俗病。

  筆墨手劄之五十六。庚子鹁月崇德南津鄉魚公盛欣夫。

  靈動與樸實,亦有調和點。

  飄逸與厚重,也有共通處。

  古人就有綿裡藏針之說。蘇轼自論:“餘書如綿裹鐵。”明人解缙評:“東坡書豐腴悅澤,綿裡藏針。”所謂綿裡藏針,就是軟中有硬,将軟硬的矛盾轉化為美,轉化為内涵,卻是中華筆墨所追求的内在美。靈動減速或是樸實内涵,飄逸加澀或能綿裡藏針。條件各異,結果亦難盡然,道理由實踐檢驗。

  筆墨手劄五十七。己亥撰,庚子皇月語溪南津魚公盛欣夫。

  行草之書,寫意之畫。

  可通心脈,流露情志。

  大凡行草書、寫意畫,學時必須意在筆先,用時卻應意在筆後。否則,心氣不能暢達。元代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可見書家狀态情志,必然系連筆端。故必先做好功課,注重平時積累,用時就無須斤斤計較了。

  筆墨手劄之五十八。己亥撰,庚子橘月語溪鴿子浜盛欣夫。

  線條有境界,

  氣韻是關鍵。

  構架書畫,實在線條。作品之生命,氣韻之生動,依賴線條。線條氣韻,先在其勢。勢中靈動、變化,内蘊在人,人以内外功夫,激越豪情抒之以筆端是也。劉熙載在《藝概》中也說過:“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不可以為書。”故養足浩氣,熟練功夫,方可傾情而為之。

  筆墨手劄五十九。己亥撰,庚子午月語溪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

  氣韻在形勢,

  一貫柳穿魚。

  氣勢若虹,必先通暢。筆斷意連,一以貫之,是勢。古人有謂“柳穿魚”。兒時常在河浜溇溝抲到幾條小魚,順手折一柳條串起,形若一行字,小魚各自左右橫斜展出,卻重心挂在一條線上,任其舒展跳動,始終一以貫之。雖然有點殘酷,比喻卻很生動。書者或可恍然,勢在其中矣。

  筆墨手劄之六十。庚子星月崇德上墅鄉魚公盛欣夫。

  一波三折,并非波折。

  是在内涵,還在心力。

  古人指一波三折,如捺筆,先落筆回折,再頓挫引筆,最後回鋒收筆。其實一旦熟練,唯心力到位,筆上無需面面俱到。隻要意到,不露鋒芒,輕重波折含蓄即可。黃庭堅晚年,如撇捺中或有明顯折意,是他功力與體力不對稱的情況下所産生的另一境界。可供參考,無須為範。因未老先熟,反會夾生。

  筆墨手劄之六十一。己亥撰,庚子鳴蜩語溪尚墅魚公盛欣夫于甬上。

  枯而不散,散而不飛。

  濕飛不浮,絲絲入扣。

  線條到明代,已是登峰造極。陳淳,徐渭,八大,石濤,王铎,傅山,在寫意畫、行草書中,盤若遊龍,出神入化。徐渭、王铎的潇灑,傅山的圓轉,現代林散之淡墨線條、散而不飛、絲絲入扣,把筆墨線條演繹到了極緻。吾輩可借耳。

  筆墨手劄之六十二。戊戌撰,庚子暑月崇德盛家木橋盛欣夫。

  直中求曲,曲中蘊直。

  實中見虛,虛中藏實。

  連中欲斷,斷中意連。

  有中若無,無中生有。

  曲直虛實,連斷有無,黑白輕重,濃淡快慢,皆相輔相成,互生互補。全在筆墨,在功力,在審美,在境界。或可換位思考,計白當黑,調動所有招數,達到相得益彰。

  筆墨手劄之六十三。戊子撰,庚子芒種語溪鴿子浜盛家木橋盛欣夫并記。

  苦練在手,善思在腦。

  捷徑在古道,功到自然成。

  學書學畫,唯有臨古,才是捷徑。有古人肩膀,總會利于自己摸索。西方有位畫家問一中國老者,學中國畫,需要幾年能學會。老者回答:“三千年。”此話聽起來少善意,其實老者是以哲學思維回答問題,既真實,又哲理。中國書畫有着三千年文化積澱,國人自幼浸潤在國學的養分中,一筆一畫一線條,無不内含着深厚的中國文化精神,不是嗎?明朝那線條中的潇灑、雄渾、高逸,有異于宋元的流暢、靈動與雅緻,宋元線條又異于晉唐線條的嚴謹、古樸與穩重。這就是線條的内涵、線條的文化,也是中國書畫的獨特之處。換言之,今天的線條,已交織着三千多年的文化積澱。

  筆墨手劄之六十四。庚子桐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9)

  章法

  續點為線,織線鋪面。

  縛面成形,以墨傳神。

  清人笪重光①說:“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欹正。”(《書筏》)雖然淡寫了綜合因素的相互影響,但還是不失精準。概言之,以線條為構架,以筆墨賦予筋骨血肉,起承轉合,構築漢字生命,或曰水墨精神。

  筆墨手劄之六十五。戊子撰,庚子荷月桐鄉魚公盛欣夫并記于四明廣德湖魚公書院。

  ①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宜,江蘇句容 (一作江蘇丹徒)人。清書畫家。

  心平氣和,橫平豎直。

  橫細豎粗,左細右粗。

  中宮收緊,兩邊松靈。

  筆斷意連,删盡牽絲。

  大小适宜,肥瘦合理。

  分朱布白,計白當黑。

  相對橫平,意在協調。左低右高,是因右手執筆。中軸右移,所以左低右高。但宜上揚在四五度左右,切勿過九度。再如“三”字三橫,橫平一緻。防止首橫傾下,中橫平直,底橫跷上。如此自相矛盾,氣會自相阻斷,難于成勢。兩細兩粗是為平衡重心,中宮收緊為四周松靈。舒展不宜多,如“冀”字,展“北”縮底橫,出“杠”必收“北”。撇不雙飛,捺不雙出,字不雙展。精神在内涵,潇灑而自然。

  筆墨手劄之六十六。己醜撰,庚子鳴蜩魚公盛欣夫并記。

  輕重有度,避讓有道。

  徐疾變奏,快慢有序。

  錯落有緻,行列成勢。

  燥不飛空,濕不墨豬。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

  形勢貫通,不拘小節。

  讀書、走路,古人、今人,天地、自然,人文、哲學。了解越多,積澱越厚,功夫越深,所書寫的線條就流暢,就内涵,就自然。胸有成竹,方可營造竹林,營造森林。

  筆墨手劄之六十七。己醜撰,庚子精陽甫之盛欣夫并記于四明盛莊。

  骨肉互生,氣血依存。

  寓動于靜,寓靜于動。

  筆筆古人,字字自己。

  意在筆後,自淌自流。

  心手兩忘,得意忘形。

  起承轉合,自然天成。

  骨肉氣血,皆在筆墨;賦予生命,自有動靜,此乃文化之精神。然要境界,要修煉,要功夫沉澱、智慧積累。一朝功成、學富。可以全身心放松,可以忘掉一切,方能意在筆後,舉重若輕,随意揮灑。這時候,就是真正的自己。

  筆墨手劄之六十八。己醜撰,庚子林鐘魚公盛欣夫于廣德湖上。

  楚簡出新,以轉為折。

  扁緊平舒,橫疊縱勢。

  楚秦文字已見隸意行書,可謂書寫之始。或因當時取材竹木之便,由于工器具,由于材質紋理皆縱向,利于制成條狀。由于人的姿态,左手持右手書寫,故為豎寫。毛筆也應運而生,書寫終于開始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一脈三千年,延續到今天。今天的豎式書寫,仍堅守着那個姿态。

  筆墨手劄之六十九。己亥撰,庚子季月桐鄉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行草在活,其貴在韻。

  運筆勻速,呼應自然。

  說來說去,還是功夫。字之間架結構,行之映帶呼應,筆斷意連,布局自然。清代宋曹①《書法約言》說“勿往複收,乍斷複連,承上生下,戀子顧母”,就是此意。然說說容易做做難。凡事總有個磨合過程,一旦摸到門道,也就不難了,兩個字“功夫”。當你有了功夫,其線條有如賦予了生命,其字也會生動自然起來。

  筆墨手劄之七十。庚子伏月崇德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于四明盛莊。

  ①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江蘇鹽城人。明末清初書法家。

  氣勢在性格,氣韻靠學養。

  品正藝不俗,慮淡氣自高。

  從藝重在品志、功夫。除了讀書,其它雜事以少為妙。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颠仆。”此理深矣。書寫做人,自然連在一起。人品等于藝品,不求做得很高大,而應真實不假。

  筆墨手劄之七十一。己亥撰,庚子初陽語溪夢齋盛欣夫于甬上。

  行草少出鋒,

  出鋒易洩氣。

  行書、草書,切勿字字出鋒。原本每字最後筆為捺或豎,少數撇方可出鋒。然一首詩或多字情形下,就是捺與豎也盡量少出鋒,以防半道散洩,影響整體氣韻。遇末筆捺、豎,可作反捺或垂露。或者空中收筆也是辦法。原則是其勢非但流暢,而且裹緊。一幅字一二處出鋒足矣。

  筆墨手劄之七十二。庚子孟陽語溪鴿子浜魚公盛欣夫并書。

  色雜易厚也易髒,色純易亮也易俗。

  色輕易雅也易弱,色重易穩也易沉。

  中國畫用色難在色調和諧。但人是在矛盾中成長的。謝赫六法,随類賦彩是原則,淡雅格調往高古。何況古人賢者衆多,今日達人也不少,自然之師,取之不竭。多辛勞,善用腦。成功,為有準備的人留着。

  筆墨手劄之七十三。戊子撰,庚子新陽桐鄉甫之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半路出家自古有,橫槍豎棒是天真。

  若有真心歸正道,半腰也可修個正。

  聰明人寫聰明字,無師自通是天賦。但若真要寫好字,修理修理也進門。橫平豎直是夾闆,斜撇牽絲删幹淨。看似簡單卻是痛,唯能堅持便成功。

  筆墨手劄之七十四。己亥撰,庚子睦月崇德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并記于海曙魚公書院。

  删繁就簡,去雜存真。

  随類賦彩,應物寫神。

  文人畫,源于文人情懷。釋放心情,不拘小節,随意宣洩,放任寫意。以言志,以達情,不求形似,隻求率真。不配景,寫剪影。這是明代人的風度,也是國人的修煉。從陳淳、徐渭,尤其徐渭,已不是在作畫,而是在寫自己、寫性情,使中國畫達到了一種超現實的高境界。

  筆墨手劄之七十五。戊子撰,庚子竹秋魚公盛欣夫。

  筆澀而不燥,墨沉而不悶。

  水潤而不肥,氣滿而不散。

  水墨重在用筆,既要骨肉氣血齊備,又免燥、悶、滞、散之病。澀筆少用為佳。沉墨善用為上,用水最為重要,哪裡都可搭檔。用好水是境界,血肉、氣韻全在用水,水是靈魂,水是神仙。但成也水敗也水。重在把握是關鍵。

  筆墨手劄之七十六。戊子撰,庚子晚春語溪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

  畫魚未必像,但願不失神。

  隻求筆意到,簡寫出精神。

  八大①墨鱗,神完氣足,靜靜然有高人氣,悠悠然卻若無事。這就是文人畫,又可謂大寫意。漫不經心幾筆,一蹴而就,輕松自然,似與不似之間,神情境界俱在。(凡大寫意不等于文人畫,文人畫基本為寫意畫。)

  筆墨手劄之七十七。戊子撰,庚子蠶月崇德魚公盛欣夫于甬上。

  ①八大(1626—1705),名朱耷,号雪個、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清初畫家。

  款壓輕重,不填空洞。

  既忌孤立,亦勿擠衆。

  款字輕重,不越正文。窮雙長款,不奪畫面。位置擇輕而不孤立,字體協調而不彰顯。平穩和順而相得益彰,輕重适度而互為佐襯,達到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那種合理自然。

  筆墨手劄之七十八。戊子撰,庚子暮春南津盛家木橋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印大不奪款,章小能壓陣。

  斜勢輕角钤,工寫随畫定。

  印與款協調統一,章不大于款字,與畫面補缺增色,而不喧賓奪主。名章在上閑章在下,朱文在前白文在後。起首扁或長,壓角欹或方。工楷章平靜,寫意對粗放。印泥朱砂好,章以少钤妙。

  筆墨手劄之七十九。戊子撰,庚子荒月桐鄉迎鳳新村墨耘樓主人盛欣夫。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10)

  意境

  用心去臨古,用意來書寫。

  筆筆有古人,字字屬自己。

  用心臨古,是為我用。我要用,我取舍,而非要我學搬磚頭。用意書寫,是我要寫。寫我字,由我定,而非要我寫象誰誰。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就是說,學古人,并非照搬。亦非僅學一家兩家,而應博采衆長,自行消化,成為自己的。再寫時,筆底所流淌的就是自己,就是汲古法得以消化後的自己。換言之,每一筆有古人之法,每一字屬自己制造。所謂創新,亦在其中矣。

  筆墨手劄之八十。庚寅撰,庚子夏首魚公盛欣夫并書。

  境界在于放松,

  筆墨在于凝練。

  放松是為接通心靈,凝練在于釋放神采。“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這是南北朝範缜①在《神滅論》中的一段話,闡明了形、神之關系。概言之,形态在筆墨,神采在凝練。意境自在其中矣。

  筆墨手劄之八十一。己亥撰,庚子麥秋月崇德魚公盛欣夫于甬上。

  ①範缜(約450—約510),字子真,南鄉舞陽(今河南泌陽)人。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

  積累平時,

  忘掉用時,

  寫到無事。

  臨古學古,是走近路,不為奴隸;儲備一定量後的書寫,不是重複自己,亦非再現古人,而是通過自己的消化和醞釀,流出自己的新酒。一旦與心靈接通,就可忘懷一切,進入如空無事的境界,并會欲罷不能,成為藝術之溫床。

  筆墨手劄之八十二。己亥撰,庚子麥序桐鄉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以激情寫,常出新意,卻不可重複。

  以理性畫,常得平庸,但不産廢畫。

  大凡藝術家,大多情感型。如行草書、寫意畫。激情來時,揮灑自如,偶出佳作。自然難于重複。如理性狀态,無須跨越雷池,必然不産廢畫。孰是孰非,各自理會。因選擇工、寫,并無對錯,便是高低,也在立場。

  筆墨手劄之八十三。戊子撰,庚子立夏桐鄉牛橋頭迎鳳新村墨耘樓主盛欣夫。

  意在筆先是技術問題,

  意在筆後是藝術問題。

  藝術家之功課,主要在技術,藝術僅在頂層。技術是個大基礎,是功力,是關鍵。這時必須意在筆先,明白做什麼、怎麼做,所以為技術階段。藝術在精神層面,為形而上,是風度,講境界,故必須意在筆後。無須事先設計,卻須技術加思想。自然流露的才是藝術,才有意境。

  筆墨手劄之八十四。庚子午月崇德鴿子浜魚公盛欣夫并記。

  以線條造形,用水墨賦魂。

  随色彩達意,靠學養傳神。

  用筆在于簡練,線條在于内涵。水墨在于韻味,色彩在于淡雅。主要功夫到家,多讀文史哲地,健全審美理念。取長補己短闆,完美藝術人生。

  筆墨手劄之八十五。戊子撰,庚子啟明崇德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于盛莊。

  亦象亦不象,意象不具象。

  大象不形象,不象卻神象。

  東方審美,意象為上。無需以西方抽象來量測。東方的筆墨線條,已是藝術。無需以形象、抽象為審美标尺來評判,而是以東方線條、文化内涵傳遞精神力量。如吳昌碩的梅花,講線條之蒼勁,而非比梅樹枝幹的象與否,亦非抽象所能概之。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包含着中華幾千年文明之積澱。

  筆墨手劄之八十六。戊子撰,庚子郁蒸月魚公盛欣夫。

  古人崇技,

  今人尚藝。

  技與藝,在古代基本同義。技,指本領、工匠,《荀子•富國》“百技之所成”。藝,指才能、技藝,《論語•雍也》“求也藝”。朱熹注:“藝,多才能。”然今義則将“藝”擡升了身價,賦予了“形而上”的内涵。這倒并非壞事,問題是有人誤解為上下等級或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别。圖個省力,乃人之天性。用體力去追求低等,總不如不用力或少用力直接獲取藝術來得劃算。

  再看,使今人望塵莫及的古人,無論“二王”、顔柳,還是八大、石濤以及所有先賢,可沒有一人功力欠深厚。論條件、時間,還是社會、氛圍,皆不及今天。惟有一點,就是童子功與書寫習慣遠勝當代。

  就差最後一點,吾輩怎能心甘?所以沒有必要提前服輸。可以這樣結論:凡具天賦者,隻要有心、善學,無事不可達也。

  筆墨手劄之八十七。庚子端陽撰重陽修訂,魚公盛欣夫于甬上魚公書院。

  正書合理,

  行草求意。

  篆、隸、魏、楷,謂之正書、真書。端莊、穩健,精神、威嚴,講究規整合理。而行草書可以率性而為,提倡靈動活潑、神韻自然。可加入書寫者情感,喜怒哀樂,盡情流露,與畫中寫意一般。自由浪漫,潇灑自然。忘掉煩惱,書寫自己,可謂快樂藝術。

  筆墨手劄之八十八。丙申撰,庚子蒲月魚公盛欣夫于廣德湖上。

  大處去着墨,細心來收拾。

  勢布形物間,氣韻神情中。

  寫意寫意,寫人之意。落墨大膽,因格局在胸。細心收拾,并非斤斤計較。開合大氣,收放自如是不計較成敗,隻怕再犯。成敗也是藝術家常事,今天之敗可利明天之成。局無常勢,氣無程式,隻顧大局,不拘小節。

  筆墨手劄之八十九。戊子撰,庚子仲夏崇德魚公盛欣夫于盛莊。

  大氣并不張揚,遲澀可蘊張力。

  沉穩不是遲鈍,拙勁可治狂妄。

  大氣在格局,張力在儲能。厚積薄發在城府,儲備能量為平時。聰明人不事叫賣,藝術家不谙商道。簡單、真率、無為而為卻是藝術之道。

  筆墨手劄之九十。戊子撰,庚子中夏語溪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放大胸襟,明白得失。

  忘掉自己,方入境界。

  清人張庚①很有見地:“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于意者次之,發于筆者又次之,發于墨者下矣。”告訴我們,學會取舍,忘掉自己,發于無意,才是境界。

  筆墨手劄之九十一。丙申撰,庚子槐夏魚公盛欣夫并記。

  ①張庚(1681—1756),原名焘,字溥三,後改名庚,字浦山,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清畫家。

  心沉可抑浮躁,品格左右畫格。

  線條反映功力,畫中可窺德行。

  書畫者,手工活,功夫事,不能急。既知畫如其人,何必去尋僥幸。還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功課。一加一,如不等于二,總能加一點,哪怕是零點一,也是加,有加,就是長進。隻怕見異思遷,老是改換門庭。如心不定,到頭來事難成。所以品德先行,作個防護,讓藝術純粹些。

  筆墨手劄之九十二。戊子撰,庚子麥候崇德魚公甫之盛欣夫。

  水墨雲煙山如黛,白牆青瓦隐約間。

  疑惑月宮天中景,卻是運河南津灣。

  祖先偉大,發明了毛筆,又發明了适用書畫的宣紙,這是中國智慧。筆、墨、紙、硯加上水,就可變化萬千。以筆墨,以書法,表現物象,表現山水,可以出神入化。以黑白,寫江南水鄉,添上幽默,或能寫出神韻,寫出精神。如吳冠中筆下的水鄉,白牆黛瓦,明快簡潔,自然天成,頗多神韻。這就是水墨與自然。

  筆墨手劄之九十三。戊子撰,庚子仲侶桐鄉魚公盛欣夫并記。

  燕剪柳樹梢,船約老石橋。

  水墨竹瀛洲,輕筆寫漁樵。

  以水墨表現江南春天,既很輕松,又很自然。中國畫的水墨滲湮,畫江南水鄉,可謂最佳搭檔。合拍、得體,乃至如詩一般的意境。悠悠然魂牽夢萦,久久地徘徊其間,醉人。這就是水墨江南,能走進畫裡,可望穿千年。

  筆墨手劄之九十四。戊子撰,庚子純陽魚公甫之并記。

  柳梢拂牛背,水煙繞“馬頭”。

  粗看無墨處,細瞧淺水塘。

  水墨神奇處,雲煙有無中。白牆無筆畫,“黑馬”有洇韻。無畫是境界,有筆出精神。讓人聯想,讓人參與,讓人動情,這就是意境。水牛沐浴水中,隻畫個牛背,水中部分非但無畫,就連水都不畫一筆,卻讓人感到滿塘的水,也是歸功水墨的魅力、黑白的境界。

  筆墨手劄之九十五。戊子撰,庚子伏月甫之盛欣夫并記于甬上盛莊。

  雨絲淡墨痕,輕點芭蕉聲。

  老屋重墨寫,桃花淺抹成。

  中國畫不在象,所以無焦點,但分層次,講精神,講意境。提煉主題,淡寫陪襯。渲染氣韻,生動情景。重者可以刻骨銘心,輕者或能聽見蕉葉雨淋。一抹桃花,可見春意,幾筆勾勒,忽如傳出村姑織機的梭筘聲。這就是水墨江南,筆墨的神韻。

  筆墨手劄之九十六。戊子撰,庚子荷月盛家木橋魚公盛欣夫。

  和風搖曳蒹葭,輕舟牧耘江花。

  舟子圈圈點點,年年悠悠室家。

  看似江湖之景,卻為雙鲶題句。舟子有如畫人,或有所思,或有所意,玩玩也是文化。國人講吉語,講祝福。而這文化,激勵着人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年年有餘,就是百姓曾經的夢想。幾千年,一如既往。這就是民間的文化、水墨的文化、百姓的寄托。

  筆墨手劄之九十七。丙申撰,庚子長夏魚公盛欣夫于甬上盛莊。

  “二王”不是唯一,

  大道擠煞“天才”。

  學書者,大多愛“二王”。羲獻除了字好,還有實用。我曾追随“二王”卅多年,得益匪淺。但如全國學書者多半擠在一條道上,總不利發展。近十年問題日趨嚴重,可想想最高标準也是“王字”。第二若言有所發展,你若天才,也難回天。少了競争機制,少了趕超意識,少了時代精神。總之,少了自我與自信。近十年來,餘避開“二王”,從楚簡找回自信。其實,除了“二王”,還有很多小路可走,如王蘧常的章草、孫伯翔的魏碑都很成功。沈曾植有話在先:“凡治學,毋走常蹊,必須覓前人夐絕之境而攀登之。如書法學行草,唐宋諸家已為人摹濫,即學‘二王’,亦鮮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出——章草。”這是沈曾植對王蘧常的教誨。王如是照辦,果然正如所言,終成正果。

  筆墨手劄之九十八。己亥冬撰,庚子文月魚公盛欣夫并記。

  育兩棵樹,

  造一片林。

  兩棵樹,即書、畫。其實還是一件事——筆墨。既然玩了筆墨,就專心一件事足矣。造一片林,就是讀書,文史哲,或者詩歌賦。走走看世界,玩玩山水間。一片林是為擁護兩棵樹。字外功夫,回頭還是為筆墨服務。凡事靠自己,走自己的路是福氣。

  筆墨手劄之九十九。甲申撰,庚子星月崇德魚公盛欣夫并記甬上。

  順其自然,

  必有自我。

  此話從邏輯上,并不很通暢。問題在自信。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一字之差,差在順字裡的一點主動性。木筏順流而下,遇到險灘,就那麼一篙一撥,就會化險為夷,抵達目的地,那就是自我。捋順其理,做人不累,不累就無挂礙,不累也是境界。

  筆墨手劄之百。庚戌撰,庚子申月崇德魚公盛欣夫并記于四明廣德湖盛莊。

  凡事必知所以然,明白自己過天天。

  了解昨天為今天,總結今天為明天。

  做明白人不易,但必須明白自己當下所為。所謂理論,源于實踐,再可指導實踐。明白傳統,方能做好當下。善于總結今天,才能繼續明天,所以做理論,必須實事求是,必須“采銅于山”。推陳出新,方可發展。不能“舊銅翻新”,不能東湊西拼,更不能帶有私欲,充蒙稚子。健康學術,健全學養,作用發展,内涵筆墨。甯為小善,慎放大言,勿立山頭,不樹己黨。踏實自己,以利明天。

  筆墨手劄百又一。庚子立夏撰,同歲夷則魚公盛欣夫并記。

  傳統是條路,

  時代如站點。

  繼承傳統,可謂手段。走傳統這條路,利多弊少,因前人為我們鋪就了大量基石,而唯在集古人智慧的基礎上,去創作不負時代的作品,才是正道、大道。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前賢為我們準備的現成條件。

  縱采古今,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有所為。今寫這些積累,看似唠叨,卻很實在。以不同視角,緊扣主題。作者視筆墨如性命,認真純正,負責擔當,毫無保留,以心為文。部分還是首次成文,如“橫畫為何左低右高”,如“字不雙

  展”“出鋒洩氣”“造形八象”“用色八易”等等。有待與大家讨論、切磋,一起為書畫事業做點事。

  藝術是感性的,理論是理性的。所以切磋是必要的,發展也是肯定的。

  人到世上本無事,踩條小蹊度光陰。

  魚公曰:

  學古 為尋找自我

  放松 乃釋放自我

  魚公筆墨手劄,唠叨自該停歇,是否苦口婆心,看客自有量尺。庚子白露魚公盛欣夫頓首。

  上海筆墨博物館書法作品(盛欣夫書畫釋疑魚公筆墨手劄)(11)

  圖式

  年年有餘

  和風搖曳蒹葭,輕舟牧耘江花。舟子圈圈點點,悠悠年年室家。

  境界

  境界在于明得失,在于格局,在于内涵,在于氛圍,在于放松。松靈而不失嚴謹,簡約而神完氣足,追求似與不似卻在有意無意,乃境界也。

  桂花香裡

  以線條造形,用水墨賦魂。随色彩達意,靠學養傳神。

  春遊

  畫魚未必像,但願不失神。隻求筆意到,簡寫出精神。

  秋水

  水墨相濟,筆墨相融。色墨相輔,紙墨相彰。

  水牛

  柳梢拂牛背,水煙繞“馬頭”。粗看無墨處,細瞧淺水塘。

  不忘初心

  雨絲淡墨痕,輕點芭蕉聲。老屋重墨寫,桃花淺抹成。

  胡楊

  筆澀而不燥,墨沉而不悶。水潤而不肥,氣滿而不散。

  元謀土林

  大處去着墨,細心來收拾。勢布形物間,氣韻神情中。

  南津客帆

  水墨雲煙山如黛,白牆青瓦隐約間。疑惑月宮天中景,卻是運河南津灣。

  四明人家

  傳統是條路,時代如站點。一步一境界,自有一片天。

  種瓜得瓜

  亦象亦不象,意象不具象。大象不形象,不象卻神象。

  清暑

  凡事必知所以然,明白自己過天天。了解昨天為今天,總結今天為明天。

  博古 放松 寫自己

  人到世上,本無他事。管好自己,不負别人。尚有餘力,修點益事。

  大凡做事益于人類者為妥。當然以不損害自然界萬物為前提。盡己所能,力所能及是為。

  我所能為者,唯此筆墨而已,因有生七成在筆墨。在60多年的筆耕墨耘中,走過不少彎路,經過頗多艱辛。自幼受祖父盛守仁先生啟蒙習字,1970年在河北獲鹿縣小壁農場聆聽張仃先生教誨,後來在湖州又得譚建丞先生指授,直至進入鄒夢禅師門下漸上規模。還有更多師長同道的指點,及在書本法帖中與古人交流,才使我逐步成熟,才認識到如何堅守傳統,如何在傳承基礎上書寫時代,如何找到天賦與藝術語言的契合點。這過程太長了,付出也太多了。好在未忘初心,未忘使命,堅守祖訓,還有未敢懈怠的柯老催督。然所有問題逐漸明晰起來,博學古人,放松心肌,書寫自己。而非重複古人,照搬傳統。所以今天集成這《書畫釋疑》,想讓大家省點辰光,少點徘徊。以最省的時間,書寫出更好的自己。因我們肩上有着擔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書法怎能例外。我們應扪心自問,找到與古人的差距,補齊短闆,迎頭趕上才是。讓書畫走出低谷,唯此,方能對後人有交代。

  這本《書畫釋疑》的成形,真得感謝柯文輝先生。此書是在柯老的提議、關照、督促下完成的。早在2015年春,柯老在為我的《行草十八要旨》作序時就提出,要我在《要旨》的基礎上延伸和拓展,把讀書、創作中的真情實感形成文字,結合時代流俗寫本書。現在書壇、畫壇缺少實在、真切的理論。這事如沒有德、才、學不行,你應有這份擔當,考慮一下。這對當下、于後人都有利。當時我感到有些壓力,勉強應承下來。後來每在電話中問我進展如何,我總是語塞。但我回答遲遲不寫的理由是表達形式不成熟。确實,問題多而瑣碎,矛盾錯綜複雜,如何串聯、厘清,又要合理的答案,是個大難題。直到2019年,想到以筆墨手劄為形式,才覺得有了眉目,這既可分又可合。有如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并非一泾之流的邏輯貫串,而是千淙歸一的大邏輯概念。2020年,閉關謝客,幾易其稿、衆友評析,這稿子終于成形。

  《書畫釋疑》配以日文,也是我久積的心願。35年前,恩師鄒夢禅先生應日本文部省之邀赴日舉辦書法篆刻展,但不幸的是,籌備過程中,恩師因病仙逝,成為永久之憾事,所以我一直想為中日書法做點事,幫老師也為自己完成一個夙願。中日書法同源異流,應多作交流,我想将拙著譯成日文,為中日書法共同發展,亦為中華文化走向國際,盡一份綿薄之力。

  在《書畫釋疑》的整理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導,如徐仲偶院長、梅法钗院長、李福安院長、國宇主席、鄒大鳴主席、王毓芳社長、程寶泓院長、萬傳根理事長、呂建明副院長等,許岩、陸明、徐樹民、周乾康、晉鷗、李子等多位兄長同仁在百忙之中給予認真審閱,日本都留文科大學草津祐介教授、友人岸田紳先生給予日文指導,還有高逸仙、盛新利、王美紅、陳黃婉優及家人的文案支持。在此一并緻謝!

  《書畫釋疑》即将付梓之際,要感謝桐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君匋藝術院的大力支持,還有西泠印社出版社、高美印務和日文翻譯的鼎力相助。若無大家的合力支持,就難成此書。作為回報,也為鄉情,将《書畫釋疑》原稿捐贈于君匋藝術院,這樣更利于保存和傳承,也是我的心願。

  最後要特别感謝《中國美術報》《書法導報》《書法報》及《東方》雜志長篇報道與全文連載拙文書稿,可見傳統文化在大家心目中的認同與地位。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子子孫孫,永世不斷。

  感恩前浪,也感謝後浪!

  盛欣夫

  2021年1月27日于魚公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