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于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于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4-23 05:44:05

  1、于都萬裡長征第一渡: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于都紅軍大橋”是于都縣橫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橋,1934年,8.6萬紅軍主力從于都河上8個渡口渡河,踏上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路。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于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解放後,于都人民自強不息,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先後在當年紅軍渡河的渡口上,建起了于河大橋、寒信大橋、長征大橋、三門大橋等7座大橋,使兩岸87萬于都人民結束了擺渡的曆史。 羅田岩,位于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323國道旁,距縣城1公裡。是曆代名人摩崖石刻衆多,丹山碧水為主的曆代風景名勝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開發于南北朝,自北宋時亨譽盛名,并創“華岩禅院”,聞名一時,為亨譽海内外名篇《愛蓮說》碑刻發表地。 千百年來,我國衆多名家學者,文官武将,騷人墨客,遊客信士,都曾慕名前來攬勝觀景,或結廬築室,談道講學。在方圓2.5公裡的懸崖峭壁上,镌有自唐宋以來嶽飛、文天祥、朱熹、八大山人、王懋德、王陽明、羅洪先……等等曆代名人題刻100餘品,為羅田岩而作的詩文80餘件。這裡有我國北宋時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曾經影響我國思想史八九百年之久的道教與理學奠基人周敦頤的摩崖題刻、及其講學和紀念遺址“濂溪書院”、“濂溪閣”;千年古柏、羅田岩千年古廟、漏米岩、于陽一覽、帝監亭、卧雲閣、高山仰止亭、居然亭、望需亭、周敦頤和嶽飛塑像、隧道、休閑場所、娛樂活動、周邊還有景觀獨特、宛若人間仙境的官才寨和通心岩。 羅田岩正逐步開發成一個攬勝觀景,旅遊休閑,娛樂度假的省級綜合性風景區,景區總體規劃面積20平方公裡,分為以羅田岩為代表的八大各具特色的功能景區。

  2、屏山:座落于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内,距縣城約60公裡,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餘裡,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國家地質公園張家界風光,懸崖壁立,奇石衆多,原始森林郁郁蔥蔥,蔗天蔽日。900米以上則是一片北國草原風光,山頂5萬畝碧綠的高山草原連綿起伏,雄偉壯闊。屏山把南方的高山雄姿與北國的草原風光融為一體。 這裡終日雲鎖霧繞,有極為罕見的天然盆景樹帶、河西走廊壁牆,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氣勢磅礴的瀑布飛泉,雄偉俊俏的葫蘆頂,神形逼真的鳄魚大石雕;有如虎歇坪毛澤東祖墳地貌的金蓮山寺廟,充滿神奇色彩和古老傳說的仙人下棋、黃狗鑽窿和仙人泉,觀雲海、看日出,穿雲霧,頂風口的高山草原風光。更有1996年冬天開始投資創辦的我國第一家個人集資開發高山草場——屏山牧場風光,1998年被列為國家計委和國家農業部南方草山草坡示範工程項目,生産的“屏山高山青草奶”各系列産品暢銷江南各地,深受人們喜愛。 屏山腳下是牧場總部,有專為遊客而備的仿歐度假村,更有奶牛飼養、産品加工車間。從度假村上山有兩條路,一條是長達六公裡、可通汽車的盤山水泥路。另一條路,則是順澗而上的便道,當地人稱之為險道。走險道,是遊客登山攬勝奇的最佳之道,可穿茫茫原始森林,聽潺澗水歡唱,觀千年灌木藤蔓,賞高險奇山異石,品古老神仙傳說,别有一番情趣;有草鞋橋、拐杖橋、鳄魚大石雕、金雞啼曉、雄鷹展翅、雄獅鎮山,高鼻子“老外”、仙人下棋……景緻奇特,意趣盎然。 山頂處,明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朱紹綱曾在此安營紮寨、練兵習武。登上山頂,臨風四眺,感受白雲在我腳下飄浮,飛鳥在我腳下吟唱,萬畝草原雲翻騰,表草叢中現牛羊的清麗平和景色,令人豪情頓生。

  3、寶塔公園:位于縣城西門323國道旁,是人們登高望遠、眺望貢江、訪古佛事的理想場所。寶塔舊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後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現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檐,每級設遊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刹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着色調和,仿宋風格,蔚為壯觀。濤濤貢江蜿蜓飄流而過,崗巒聳翠,群山競秀,左迎右顧,前拱後揖。1934年10月16日-18日傍晚,以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的紅三軍團共17805人在老重光寶塔腳下和縣城南門、羅坳孟口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公園突出了莊嚴典雅,古樸亮麗,生态協調的特點,包括登重光寶塔、貢江遠眺、縣城掠影、宗教朝靖、森林漫步、夜賞寶塔等活動。

  4、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位于縣城東門,是中央紅軍渡過于都河出發長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等中央領導人及其由中央機關組成的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就是從這裡邁出長征第一步的。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中央紅軍被迫轉移。1934年10月7日開始,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别從反圍剿戰場或駐地興國、甯都、石城、長汀和瑞金陸續轉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車溪、羅坳和縣城集結休整,補充兵員、武器彈藥、糧食物資,進行動員和軍政訓練。 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7萬人分别從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的孟口、鯉魚、石尾、中埠和會昌珠蘭埠等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 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紅軍,調集所有的民船,架設浮橋、擺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直接參加架橋。紅軍渡于都河時,于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湧上橋頭,向紅軍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頂頂鬥笠,企盼着親人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為了緬懷先輩偉業,1996年在此興建了占地16畝的紀念碑園。紀念碑高為10.18米,寓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該碑碑體為雙帆造型,寓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碑座左邊為陸定一手書《長征歌》第一首“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是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長征出發的真實寫照;右邊為葉劍英1962年為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詩中引用秦朝燕國高漸離擊築高歌送别壯士荊轲刺殺秦王的曆史典故,追憶葉劍英當年長征夜渡于都河時劉伯堅同志為他送行的悲壯場面和動人情景,抒發了葉帥對先烈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 碑園西側為渡口碼頭,浮橋,楊成武題寫的“長征渡口”石刻,東側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