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盤水最冷的路

六盤水最冷的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5 15:53:34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1

12月20日,記者從六盤水市林業生态建設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通過8年的生态建設努力,六盤水森林覆蓋率增加了22個百分點,從2010年的37%增加到2015年的49.77%,2018年預計達59%以上,實現了從“江南煤都”到“綠色涼都”的華麗轉身。

作為省内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兩江”上遊重要的生态屏障,六盤水圍繞“把生态做成産業、把産業做成生态”這根主線,搶抓國家林業生态建設的機遇,踐行“綠色涼都”的“十條路徑”,不斷追求“綠”,不斷創造“綠”,不斷放大“綠”,攢下喜人“綠色家底”。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2

生态優先,綠色體量這樣增。把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等林業工程項目的實施與“兩江”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實施城鎮周邊、道路沿線、河湖沿岸等重點區域綠化、美化,協同打好長江經濟帶生态修複攻堅戰。2016年以來,六盤水累計完成營造林354.8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底的49.77%,提升至2018年的59%。

守牢紅線,綠色資源這樣管。森林資源“六個嚴禁”專項執法行動中,探索出了“加強宣傳、增進理解,加強服務、獲得認同,加強教育、共同參與,加強管理、獲得支持,加強處罰、強化服從”的“森林資源管理五步工作法”。2016年以來,六盤水共受理各類涉林案件1879起,查結1745起,查結率92.87%,破獲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涉林大案;森林火災受害率和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3

順勢而為,綠色改革這樣推。采取“公司 農戶 村集體”的“三變”模式,積極引導村集體和農戶将荒山、森林、古樹等資源通過入股精品水果種植、旅遊開發等項目,把分散的資源要素集中起來,以股份合作為紐帶,推動山地林業從“孤軍奮戰”轉變為“抱團發展”,農民收益由單一的種植收益轉變為股權收益、産業收益、務工收益,實現了“死資源”變“活資産”、“窮山溝”變“産業帶”。截至目前,六盤水參與“三變”改革的林地面積達140.2萬畝以上,參與農戶達21.48萬戶,71.73萬人,助推戶均年增收達1488元。

釋放紅利,綠色産業這樣做。将生态建設與助農增收相結合,轉變農戶生産經營方式,引導農戶樹立“以樹代糧”的觀念,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菜、林藥、林果等“短平快”産業,将“向山要口糧”轉變為“向林要增收”,從根本上解決生态保護與群衆增收的矛盾,讓“森林莊稼”成為貧困群衆增收脫貧的有效路徑。截至目前,六盤水共發展林下經濟面積209.62萬畝,穩定面積150萬畝;立足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山地林業資源,加快全域旅遊發展,巧用美景撬開了“貧困鎖”,開啟了“緻富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森林旅遊人數達198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61.2億元,出現了“井噴”的勢頭。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4

擴寬渠道,綠色資金這樣籌。扭轉“國家給多少錢就造多少林”的“等靠要”觀念,按照“财政資金打頭陣、融資貸款為主攻、社會資本增體量”工作思路,縱向上積極對接争取,橫向上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溝通,為涉林企業融資貸款開辟“綠色通道”;采取以獎代補、金融貼息等方式,鼓勵本地煤炭、房開、建材等行業的民間資本投入林業生态建設和産業發展。2016年以來,六盤水共投入各類财政資金20.85億元,争取扶貧産業子基金20億元、産業發展專項資金6億元,貸款融資59.28億元,引入社會資本56.08億元,重點發展刺梨、精品水果、山桐子以及森林旅遊、康養休閑等特色産業;申報中央貼息貸款項目29個,涉及資金15.52億元,獲批貼息2088.52萬元,占全省獲批總金額的23.5%。

效益至上,綠色質量這樣提。打破“以速度論英雄”的認識誤區和思維慣性,主動适應發展方式變化,牢固樹立正确政績觀,淡化“速度情結”,強化“質量關切”,下好“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先手棋”,推動林業生态建設從面積高速增長向質量大幅提升轉變。立足我市林種樹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差、林相不整齊、中幼林占比大的實際,以調整林種樹種結構、低質低效林改造為抓手,在重點生态功能區、生态脆弱區優先實施區域森林質量提升,擴大森林生态承載力和産出率。2016年以來,六盤水森林蓄積從1600萬立方米增加到1700萬立方米,經濟林占比提高至42.35%,達到了360萬畝以上。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5

優化鍊接,綠色效益這樣分。依托“三變”改革,為盤活海量林業資源、化解利益分配矛盾、助力脫貧攻堅找到了突破口——按照“公司出資、退耕戶出地、合作社出智、貧困戶出力”的思路,引導經營主體、林農、貧困群衆拿出資源,入股發展林業特色産業,“按股切糕”破解利益分配難題。在組織模式上采取縣級國有平台公司出資提高造林投資标準占股40%、農戶用土地及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入股占股40%、合作社負責産銷對接及日常管理占股20%,貧困農戶負責為産業管護領取勞務報酬。僅2018年,六盤水就引導農戶利用新造林地入股産業發展8.977萬畝,覆蓋農戶達6.2萬戶,其中貧困農戶1.25萬戶3.12萬人。

 擔當使命,綠色扶貧這樣攻。把原來“靠山吃山”的觀念轉化為“養山護山”,着力在兌現生态補償、增加生态就業、發展扶貧産業上狠下功夫,探索出了“扶貧措施先謀後動更具針對性、項目實施先遠後近提升精準度、生态就業先難後易增收促脫貧、林技推廣先内後外提高轉化率、産業發展先快後慢縮短見效期”的林業扶貧“五先五後工作法”,在項目安排、資金切塊、指标分配等方面優先考慮“邊、旮、吊”區域。截至目前,六盤水共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42.3萬畝,涉及資金12.3億元,覆蓋35萬戶122萬人,其中貧困戶7.89萬戶25.8萬人,兌現補助資金8.93億元;聘用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26名為生态護林員,年人均兌現管護工資10000元,基本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标。

六盤水最冷的路(今貴州從江南煤都)6

引進外援,綠色招商這樣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來,特别是2018年以來,六盤水以“大招商、招大商”為目标,成立了林業産業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強化項目包裝,狠抓産業推薦,全面開啟林業招商“快進”模式。截止目前,六盤水已儲備涉林項目85個,總投資達386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26個,投入資金達77.28億元。

與時俱進,綠色聲音這樣傳。緊緊圍繞造林綠化、産業發展、依法治林、改革創新等方面,依托貴州日報、六盤水日報、六盤水電視台等媒體平台,主動向社會各界全面展示林業生态建設成果,着力培育綠色文化、普及綠色理念。僅2018年,全市就在省級以上媒體推出林業專題報道7篇(次),發布涉林信息120餘條,綠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綠色涼都”的“十條路徑”,條條系民心,事事暖民意。隻因如此,六盤水擁有“玉舍國家森林公園”、“貴州水城國家杜鵑公園”、等9張“國字号”生态名片。先後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全國林業系統先進集體”;在“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

(來源:貴報傳媒全媒體記者 劉定珲 通訊員 謝勇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