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好多人成天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覺,老覺得困,幹啥都似乎提不起興趣。
那為何一到夏天,整個人就提不起幹勁了呢?
因為夏季多雨啊!
尤其是沿海城市,梅雨季一到,雨就下個不停,空氣中都彌漫着雨水的味道,潮潮的。因此,一年四季之中,夏季的濕氣最重。
中醫認為,濕邪最為沉重、也最為黏膩。
所謂沉重,說的是濕氣重的人群多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關節疼痛重着等症狀。這是因為濕邪侵襲肌表,留滞于經絡關節,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礙,營氣和衛氣不能調和的緣故。
所謂黏膩,說的是濕邪所引發的病症病程往往較長,即便是症狀緩解了,還極有可能反複,纏綿難愈。
最常見的,你去看濕疹就很難根治痊愈;
還有啊,一些老年人的關節炎、風濕病、老寒腿一遇到雨季,就容易反複發作,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夏季首當除濕。
那一說除濕,有些人就來勁了,除濕簡單啊,薏苡仁,藥食同源,好吃又好用。
的确,薏苡仁确是除濕之佳品,剛吃上一段時間,可能還真有些效果,可時間一久,有些人除濕的效果非但越來越差,身體還越來越寒。
薏苡仁
簡單講,原因有兩點:
其一,薏苡仁性寒,脾胃虛寒的人久服就容易過傷脾胃;
其二,濕邪有寒熱之分啊,寒者謂之寒濕,熱者稱之濕熱。濕熱者服用薏苡仁問題不大,若是寒濕者久服,濕的問題是改善了,但身子骨豈不是越來越寒?
那如何區别自己的體質是濕熱還是寒濕呢?
首先,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舌頭來判斷,一般來說,濕熱者大都因内熱所緻,所以舌苔看上去有點像是被“燒焦”,所以濕熱者多見舌紅苔黃;而寒濕者多水飲内停,因此舌苔多白厚。
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二便來判斷。濕熱者小便發黃、大便暴迫下注,上完廁所後肛門處還有隐隐的灼熱感,不僅如此,濕熱者的二便大都味重;而寒濕者小便清長、大便溏稀,即便是在炎炎夏日,吃上一些寒食也容易腹瀉。
然則,不論是濕熱,還是寒濕,除濕是個關鍵。很多人其實是不懂除濕的,須知,除濕不完全等同于利水,更不是利尿。就像我們上文講的,單用薏苡仁,這能斷了濕氣的去路,但并不能解決濕氣的來源,簡單講,治标不治本啊!
那什麼是濕氣的來源呢?是脾啊!
中醫認為,脾主健運。脾虛則健運有失,津液轉運有礙,水濕内停,煉而為痰,因此,脾又為生痰之源。
所以說,燥濕是治标,健脾才是治本。這也就是為什麼上文我們講的,單用薏苡仁起初會有點效果,因為可以燥濕而治标啊!可用着用着,效果越來越差了,那是因為薏苡仁寒涼,久服傷了脾胃,都傷到根本了,又怎能痊愈?
除此之外,還當養肺。
肺主通調水道,說的是肺主管疏通和調節者全身津液的輸布和排洩功能。若是肺通調水道的功能減退,同樣容易導緻水濕停聚。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可補脾益肺的除濕方——五皮散,出自《華氏中藏經》。
五皮散:茯苓皮、大腹皮、陳皮、桑白皮、生姜皮
茯苓皮,即茯苓的外皮,是加工“茯苓片”、“茯苓塊”時,削下的外皮,
茯苓皮甘淡性平,功專行皮膚間水濕,而奏利水消腫之效。
《本草綱目》:“主治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
茯苓皮
大腹皮辛散溫通,性善下行,既善行氣導滞,又長于利水燥濕,氣行水行,可助茯苓皮将濕濁從小便排出。
《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大腹皮
陳皮味苦、辛,性溫,主入脾、胃經,
中醫認為,苦能通洩、辛可行散、溫善燥濕。是故,陳皮功善燥濕化痰,醒脾化濕,為健脾理氣之要藥。
《本草彙言》:“理氣散寒,寬中行滞,健運腸胃,暢利髒腑,為脾胃之聖藥也。”
陳皮
桑白皮味甘性寒,專入肺經,
善降洩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祛濕,多用于風水皮水。
《藥性論》:"治水氣浮腫,利水道,消水氣。"
桑白皮
生姜皮辛散溫通,功善和脾利水祛濕。
生姜皮
五藥皆用皮,取其善行皮間水氣之功,利水消腫與利肺健脾同用,使氣行則水行,則濕可除也。
然而,方無常方,量無常量,五皮散寒熱并用,無寒熱之偏,因此隻是一張除濕的基礎方。
濕熱者,可酌加滑石、木通等清熱燥濕的藥材;
滑石
木通
寒濕者,宜加用附子、幹姜等溫陽燥濕的藥材;
附子
幹姜
脾虛者,應加白術等健脾利濕的藥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