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于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藥一味。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後,拿起龍骨觀看,忽然發現“龍骨”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迹,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思索、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迹,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2、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于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為“蔔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蔔或祭禮的記錄。後人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3、原來,它們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陽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就被當地農民發現。農民以為是“龍骨”,可以治病,便賣到藥店。當時,王懿榮曾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搜求甲骨文,甲骨文便為世人所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