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03:33:09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強大的西周怎麼說亡就亡了呢)1

作者 / 一騎絕塵

史書上通常把西周的覆滅歸咎為周幽王的昏庸無能,“烽火戲諸侯”導緻政府信用破産,異族入侵,無人救援,國破人亡。《史記》、《國語》持這種觀點,周王的素質影響國運。根據後出土的《竹書紀年》以及清華簡的記載,烽火戲諸侯亡國純屬子虛烏有,呂思勉、錢穆等學者持否定态度,西周滅亡另有原因。

根據清華簡記載,周幽王廢黜申後和太子宜臼,宜臼投奔舅舅申候被擁立為新王,周幽王率軍攻打申國,申聯合犬戎擊敗幽王,周王和新太子伯服被殺,西周滅亡。一以貫之,西周的滅亡主要原因是貴族權力鬥争,其根源是分封制的反噬作用導緻王權衰微。

一、周代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夏商兩朝在嚴格意義上稱不上國家,隻能算是邦聯。夏、商憑借強大的綜合實力成為各部落的共主,在部落聯盟中居核心地位。各部落雖然聽命于夏、商,但是他們世襲統治,處于半獨立狀态。經過數百年實力的集聚,各部落實力此消彼漲,作為藩屬的商、周推翻了盟主,取得共主地位。

武王伐纣,周公東征,建立了統治區域更為廣袤的周朝。面對急劇擴張的版圖,周王室并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直接統轄各地,推行分封制管理擴張的領土。在西周的版圖中,周王室統治的王畿之地約千裡,位于版圖的西部,而東部、北部、南部征服的領土分封為星羅密布的諸侯國,這種體制實際是殖民擴張運動,各邦國是周朝治下的據點,向外延展,拱衛王室。這些諸侯國中,多數為王室貴族,也有開國功臣和前朝貴族。《荀子·儒效篇》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說:“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個新國。在諸侯國内,諸侯王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分給士,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下一級對上一級承擔義務。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強大的西周怎麼說亡就亡了呢)2

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相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以宗子為繼承人,一路繼承下去的這一支為大宗,嫡長子諸弟分别以他們宗子繼承下去的這一支是小宗。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但是由始祖傳下去的這一支大宗是絕對的,周天子這一支是絕對的大宗。

因此,在政治上周朝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通過宗法制與分封制建立了森嚴的等級,比起夏、商的邦聯體制更進一步,邦國諸侯多為宗親、功臣,與周天子有宗親、君臣關系,周天子既是宗族之長,又是君主,集君臣與族權于一體,周王對各地管控能力空前提升。

二、周代王室權力的衰微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分封制的弊端在周朝後期暴露無遺,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周天子與奴隸主貴族、諸侯國的關系日益緊張,王權衰微。一是諸侯國的向心力削弱。周朝曆經若幹代後,天子與各宗親諸侯的血緣關系變得疏遠,在名義上仍然具有宗法關系,但是名存實亡。有的諸侯國不再定期入朝述職,周天子的權威性降低,對各國的控制力嚴重削弱。二是分封制削弱了周王室的執政能力。分封制是以“恩惠換忠誠”,通過不斷的賞賜換取各階級的支持。因此王室隻有不斷的開疆拓土來維系分封體系,當國家疆域擴展能力、軍事能力達到上限時,分封制的弊端盡顯無疑。統治階層不斷的分封土地來賞賜功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經授土授民以後,土地臣民名義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實上受土受民的人有權割讓或交換,等于私有了。因此,每一次分封,周王室實際控制力都會減弱,分封的土地、人口、财物皆歸臣下所有,王室的财政能力緊縮,無力供養軍隊及王室的日常開銷,統治陷入危機。西周末年,周厲王、周幽王都意識到了分封制的惡果,有意停止分封或是收回對臣下的封賞,周天子與貴族矛盾日益激化。在與貴族集團的較量中,天子屢屢失敗,王權衰微,周王朝的覆滅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強大的西周怎麼說亡就亡了呢)3

周厲王時期,爆發了國人暴動,奴隸主貴族将其驅逐離開國都,死在異鄉。周厲王因暴虐,為國人所逐,居外14年。史載他曾以榮夷公為卿士,“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國語·周語上》)所謂“專利”,把山林川澤之利收歸王室所有,不準“國人”利用。周厲王由于王室财政緊縮,把公有的财産收歸王室所有,引起國人的不滿,所謂國人,絕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宗法制下血緣疏遠的貴族。最終,國人發生暴動,圍王宮,厲王出奔于彘,朝政由卿大夫掌管,稱為共和執政。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周王朝的統治體系,王室繼續衰微,以至連王位也難維持下去。共和執政有兩種說法,一是《史記·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二是古本《竹書紀年》雲:“共伯和幹王政。”在周厲王被驅逐的十四年裡,卿大夫代行王權,王室與貴族集團争利徹底失敗。

三、西周滅亡辨析

周幽王統治時期,周朝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銳。關于周朝滅亡的說法大體相似,多歸結于周幽王的昏庸統治,廢長立幼違背統治秩序。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如下記載的:“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骊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周幽王重用好利的虢石父,和其祖父周厲王一樣通過盤剝貴族增加王室收益,引起貴族階層的不滿,詩經《大雅·瞻卬篇》,“人(指領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奪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領主們的所有權,天子是不該無故侵犯的。之後,周王廢黜嫡長與皇後,導緻申候的不滿,聯合缯、犬戎攻打周幽王,幽王被殺,西周王朝滅亡。在《國語·晉語》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寵,生伯服,于是乎與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許多史學家對這樣的記載表示懷疑,呂思勉直接稱“幽王滅亡的事情,《史記》所載的,恢詭有類平話,決不是真相。”在講究等級秩序的周朝,以下犯上是違背邏輯的,因此《史記》、《國語》的記載是值得商榷,不能反應事實。

根據《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的記載,對西周滅亡進行重新的解讀,更加符合邏輯性。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先是,申候、許候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周幽王在位期間,廢太子在申國被諸侯擁立為新王,因此周幽王攻打申國,清華簡也明确說明“圍平王于西申”。根據《史記》與《國語》記載,周幽王被殺是受到申、缯、犬戎圍攻,無人援助。清華簡記載了不同的事實“幽王起師,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其邏輯是廢太子在申國被擁立為王,幽王攻打申,申的盟友缯聯合西戎去援助,西戎直接攻打鎬京,幽王撤軍救援,遭遇戰中被殺。因此,西周的滅亡不是外族入侵,而是統治階層内部矛盾激烈,異族乘虛而入,滅亡周朝。

西周為何分封諸侯(強大的西周怎麼說亡就亡了呢)4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西周的滅亡實際是貴族内鬥導緻異族入侵,滅亡是偶然事件,卻有必然性。周幽王廢黜太子和皇後,導緻統治階層的分裂,申候與幾個諸侯幹脆擁立太子為王,導緻周幽王親自率軍攻打申國。因此周幽王的出征具有正當性,為了維護法統和道統的正當性,“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在周幽王攻打申國即将勝利之際,申的盟友缯聯合了犬戎去援救,犬戎的目的是為了搶掠财物,直撲鎬京,周幽王撤軍途中與犬戎相遇,兵敗被殺,西周王朝覆滅。

歸根結底,西周的滅亡是由于分封制的反噬作用。随着血統的疏遠,諸侯國與周天子的向心力大為削弱,親親之道被淡化,宗主國對諸侯國的實際控制力日漸削弱。同時,由于不斷的分封,王室所控制的土地日益減少,财政、兵源不足,王室的控制力空前減弱。王室與公卿、宗主國與諸侯國權力處于此消彼長的态勢,當彼此的平衡被打破後,天子的至尊地位受到挑戰,周厲王被逐、周幽王被殺具有其曆史必然性,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分封體制的延續與奪權,卿大夫奪權在春秋末年成為常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