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體質要養陽
所謂陽虛,就是陽的缺乏,所以陽虛質的人需要補充體内陽的元素。另溫陽散寒,脾腎施補外,由于身體長期缺乏"陽光"的溫暖,這類人的身體往往處于一種寒冷的狀态。溫陽散寒是這類人保健養生的關鍵所在。
《黃帝内經》将人體看做一個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而在五髒之中,腎和脾分别被稱為"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補益從它倆下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認為,腎乃一身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脾腎陽氣足,身體自然安泰了。因此,治"冷"要治本,脾腎施補是重點。還要提醒的是,補講究的是溫補,不能急于求成,動不動就上大熱的補品,這樣隻會适得其反,欲速而不達。
養陽食品大盤點
狗肉:性溫,味鹹,能溫補陽氣,無論脾陽虛或是腎陽虛,皆宜食之。民間早有“陽虛怕冷,常吃狗肉”的習俗。對平素四肢欠溫、腰膝冷痛者,每年入冬以後,經常食狗肉,最為适宜。
羊肉:性溫,味甘,為溫補佳品,有溫中暖下、益氣補虛的作用。陽虛之人宜在秋冬以後常食之,可以收到助元陽、補精血、益虛勞的溫補強壯效果。
茴香:性溫,味甘辛。有大茴香與小茴香之分,兩者均有溫陽補火與散寒理氣作用。陽虛火衰和寒凝氣滞者,食之皆宜。金元醫家李東垣認為:“小茴香補命門之火”。《醫林纂要》也認為:“茴香,大補命門,命門火固,則諸寒皆散。”茴香辛甘溫,作為調味品,陽虛體質宜少量常食之,确有補陽散寒的效果。
雀肉:性溫,味甘,有壯陽益精、暖腰膝、縮小便的作用。凡陽虛羸弱、小便頻數、腰膝怕冷、四肢不溫者,食之最宜。《養老奉親書》中就曾介紹,對老人陽氣乏弱者,用麻雀肉煮粥食。
海馬:性溫,味甘,有補腎壯陽作用。《本草新編》記載:“海馬,入腎經命門,專善興陽。”明·李時珍還說:“海馬暖水髒,壯陽道,其性溫暖,故難産及陽虛多用之。”尤其腎陽虛弱之人,食之最宜。
荔枝:性溫,味甘酸,為一種溫補果品。《玉楸藥解》說它“暖補脾精,溫滋肝血。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泉州本草》還說:“荔枝壯陽益氣。”若陽虛又兼氣血不足之人,宜經常吃些荔枝。
幹姜:将生姜曬幹或烘幹後即為幹姜。生姜偏于散寒,幹姜更有溫中回陽,尤其是有溫暖脾陽的作用,著名古方理中湯即用之。《本草正》中曾說:“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幹姜炒黃用之。”凡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者皆宜用之。
胡椒:性熱,味辛。明·李時珍稱其為“純陽之物,暖腸胃。”《本草經疏》亦雲:“凡胃冷嘔逆,心腹冷痛,大腸虛寒,四肢如冰等,誠為要品”。清代醫家黃宮繡還說:“胡椒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治皆有效。”中醫理論認為,火衰與寒入是有區别的,火衰乃指人體本身陽氣衰少,而寒入當指寒邪侵襲。胡椒散寒力強而溫陽力遜,誠如黃宮繡所雲:“胡椒止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終有補火益元之妙。”然而,陽虛之人,寒邪易犯,故食之亦宜。
肉桂:性熱,味辛甘,是最為常用的調味食品,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李時珍認為:“肉桂下行,益火之原。”《奉草彙言》亦稱:“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下行走裡之物,壯命門之陽。”古代凡治療陽虛之名方,如右歸丸、金匮腎氣丸等,皆用肉桂為主藥。肉桂甘辛大熱,不僅能補陽氣,又能散寒邪,故凡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之。
肉苁蓉:性溫,味甘酸鹹,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中醫多用以治療陽虛便秘,或陽虛怕冷、腰膝冷痛。《藥性論》中說它“益髓,壯陽,大補益”。近代名醫張山雷認為肉苁蓉能“溫養陽氣,補陰助陽”。肉苁蓉主産地在中國的西北地區,當地民間對陽虛之人,常用肉苁蓉同山藥、羊肉作羹服食,認為“食之勝服補藥”。
冬蟲夏草:善壯命門之火,益精髓,補肺氣,故陽虛體弱者食之最宜。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除有大補氣血的作用外,也兼有溫陽補火的功效。正如《本草正》所雲:“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于無有之鄉。”《醫學啟源》認為人參“治脾胃陽氣不足”。《本草蒙筌》說它“滋補元陽”。大凡陽虛體質,均宜服食。
蛤蚧:性平,味鹹,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溫肺止嗽定咳喘的作用。《本草再新》就有“蛤蚧溫中益腎,固精助陽”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認為蛤蚧功同人參與羊肉,他曾說:“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咳,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可見蛤蚧乃溫補之物,故陽虛體質宜食之。
獐肉:性溫,味甘,能補益五髒。《随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獐肉甘溫,祛風,補五髒,長力,悅容顔。八月至十一月食之,味美勝羊。”由于獐肉屬溫補性食物,性同羊肉狗肉,故陽虛怕冷之人,食之尤宜。
鹿肉:性溫,味甘,為溫補性食品。《醫林纂要》中就說它“補助命火,壯陽益精”,對中老年人陽虛怕冷、四肢欠溫者,食之尤宜。鹿腎、鹿胎,功同鹿肉,陽虛之人食之亦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