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報道的造車團隊小鵬汽車把一輛雷克薩斯 NX200t 的發動機艙掏空,塞進了電機,加裝了電池、電控系統,并且重新做了安卓車機系統。
不過這篇文章要聊的不是小鵬汽車,而是「原裝」NX 車型。(注:文中提及車型為 2015 款,并不是最新的 2016 款)
在純電動車大行其道的今天,日本人固執地選擇把他們一向擅長的混合動力技術做到極緻,雷克薩斯 NX 系列的混合動力車型 NX300h 就是最好的體現。而當日本工匠加持了混合動力系統時,他的「極客程度」似乎也不可小觑。
衡量一款混合動力車是否先進的标準,不僅是油耗和能量管理效率,還有汽油機和電動機之間的切換和銜接平順性。這不僅考驗着一個汽車廠商的工業制造水準,還考驗着廠商汽車工程師的技術功底和想象力。
這台 NX300h 所采用的混合動力系統算是目前量産車裡比較先進的一套混動系統,其複雜程度另人發指。從車内屏幕顯示的能量流動圖中,我們看到兩個電機的圖示。這種結構比單電機多了很多可能性,例如可以在制動滑行能量回收的同時實現發動機給電動機充電;另外這兩個電機不僅可以協同工作,還可以實現互斥驅動,實現有效的變速和變矩。
另外,這輛車并沒有傳動軸,後輪還有另外一個驅動電機。 雷克薩斯的工程師利用這三台電機,設計了極為 複雜的排列組合形式,并且讓他們相互協調,搭載 ECVT 結構,可以根據行駛狀态充分判斷和調整油電之間的配合邏輯,目的就是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率。
有了這套混動系統的加持,節能和動力,魚和熊掌在這輛車上是可以兼得的,結果就是自重 1.8 噸的車,在我試駕的兩周時間内,650km 高速 400km 城市道路的平均油耗可以達到 7.3 升每百公裡。并且如果你不去看中控屏幕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基本感覺不到發動機和電動機之間的切換。
整車内飾設計給人感覺和外觀一緻,「淩厲」且「年輕」, 能摸到的地方基本都是用皮革包裹的軟性材料,加上日本九州工匠手工縫制的縫線,好像進入了皮革世家的座駕。中控扶手區下方清晰可見兩顆大鉚釘,也似乎在向你展現這是一輛具有日本獨有「工匠精神」的車,再加上好似「鑲嵌」在中控台中間的石英表,精緻的感覺撲面而來。
但在「飽滿」的同時,内飾的功能鍵設置和排布又會顯得很「複雜」, 換句話說,熟練操作這輛車所有功能「學習成本」比較高。 日本人好像很喜歡用一大堆按鈕去包圍你,體現出一種「功能強大」和「豪華」的感覺。
例如方向盤左側的按鈕群,包括了自動大燈、車身雷達開啟、變道警示、後備箱開啟、跟車距離調節、上帝視角雷達、方向盤加熱…在它旁邊,藏在方向盤後面,還有後座電動折疊和開啟按鈕、以及車内光線調節、公裡計算按鈕等。這種按鈕的位置安排并不是非常合理。同時你會發現方向盤的右側下方,還有除了可以控制儀表盤信息的按鈕,車道偏離預警開關和雷達開關。個人建議還是應該根據功能常用程度以及功能區域将按鈕進行排布。
這輛車的人機交互系統和交互方式可以說是「見仁見智」,我本人還是挺喜歡它這種「觸摸闆代替鼠标」式的交互方式。
我相信所有人看到這輛車的屏幕第一感覺一定是想去「觸摸」的,因為它的 UI 設計完全符合觸屏的邏輯,所有的 icon 設計的都很大。但實際上它并不是觸屏,而且屏幕處在中控台中間最上方非常靠前的位置,一般駕駛者并不能用手碰到。但另一方面,駕駛員在駕駛中看屏幕,視線并不需要移動很多,餘光就可以看到,降低了駕駛中由于看屏幕所造成視線轉移帶來的危險系數。
雷克薩斯用一個觸摸闆充當了鼠标的角色,駕駛者下意識在觸摸闆上滑動,屏幕上的「鼠标」便可精确地定位在想要選擇的圖标上,且帶有震動反饋。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交互方式有些過時,而且當我們都能熟練操作蘋果的觸摸闆時,這個觸摸闆的功能和反應并不像蘋果那樣靈敏。但我覺得,在當前汽車上使用這種交互是挺聰明的一種方式,隻不過把觸摸闆的響應速度、精準度,以及功能做的再強大些就更好。
這套系統也有很多槽點,屏幕中一些語言的翻譯讓我不太能夠理解,例如主菜單中右上角的「畫質」,其實就是屏幕設置,再如導航界面的詞語翻譯:「詳細」、「廣域」,實際上就是放大和縮小地圖,用一個加減号就可以實現,況且這個觸摸闆也可以實現多點觸摸,用手指就可以在觸摸闆上實現地圖的放大和縮小。另外,在觸摸闆上移動地圖的方向和慣用的方向相反,例如當你向右在觸摸闆上滑動手指時,地圖的移動是向左的。
導航界面地圖上很多顯示都是無用的,例如 GPS、時間顯示等,會占用地圖顯示空間。由于車内配有外接觸摸闆,所以輸入目的地很方便,而且車機導航的 POI 相對比較豐富,但導航無法顯示實時路況,并且界面看起來比較複雜,總體來說和手機内導航的交互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在意料之中。
日本人在混合動力的路上越走越遠,似乎他們的邏輯就是利用混合動力技術,在不改變傳統燃油車用車習慣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小燃油消耗、提高綜合效率、提升舒适性,而當我開上這輛 NX300h 的時候,他們的這套邏輯我似乎無法反駁。那麼在純電動車的大趨勢下,加持了混合動力的日本工匠們又會如何突破極限呢?我們拭目以待。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鍊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謝謝合作!
同時歡迎關注 GeekCar GeekCar 極客汽車(GeekCar)&極市(geeke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