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醫護人員為小學生演示現場救護操作要點。(資料圖片)申勇 攝
制圖/張楊
6月20日,長沙市開福區衛生健康局、區紅十字會主辦的首屆紅十字應急救護大賽中,參賽隊員在進行應急救護場景演練。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田超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周瑾蓉
最近一段時間來,有關猝死的新聞在朋友圈和各大網站連續刷屏。
新華社記者徐勇、藝人高以翔、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陳義平、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這些鮮活的生命都突然停止在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讓人扼腕痛惜。
為什麼近年來猝死頻發?猝死除了個人的身體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可行的挽救措施?這一個個悲劇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
我們感歎生命的脆弱,呼籲人們要關注健康,重視身體預警,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時也看到,這些頻發猝死意外的事件背後,凸顯了我國現場救護的許多“硬傷”。遇到突發狀況,現場第一目擊者往往束手無策,急救“荒”與急救“慌”現象随處可見,我們又該如何破解?
1 現場救護的湖南探索
全球平均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心腦血管疾病而死亡;我國每年猝死人數高達54.4萬人,居全球之首;超過80%以上的心髒驟停都發生在醫院外。
湖南省急救醫學研究所所長、湖南省衛健委副主任祝益民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心髒驟停後1分鐘之内實施心肺複蘇,搶救成功率可達90%;4分鐘之内,搶救成功率可達50%至70%;之後每延遲1分鐘,搶救成功率減少10%;當心髒驟停超過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院外心髒驟停存活率可達14%至40%,有些城市甚至可達70%,而我國心髒驟停急救複蘇成功率不到1%。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懂急救、能救人的“第一目擊者”。
應該說,湖南在現場救護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走在國内前列。
2016年起,湖南創新性地提出在傷病突發的第一現場,第一目擊者在第一時間做出迅速正确的反應的“三個一”理念,以湖南省人民醫院為主體,成立“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聯盟,在醫院設立“急救小屋”,大力開展急救普及,兩年來培訓普通民衆3萬餘人。聯合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等學術組織共同倡議将每年1月11日設立為“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日”,創作《“救”在身邊》急救歌及廣場舞,改編成20餘個地方方言版,一聽就想學、一學就能會,以這種接地氣的方式廣為傳播。
2018年1月,湖南省衛健委召開湖南省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動員大會,将急救普及上升為“湖南行動”。同年10月,湖南省衛健委再次召開湖南省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推進會,确定31家試點醫院,在全省範圍内大力推動公衆急救普及和急救體系建設,真正把公衆急救普及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在全省部署推進。從科普到專業,從醫院到社會,湖南開始形成比較成熟的公衆急救普及理論體系、培訓體系、管理體系、傳播體系。
但公衆急救普及和急救體系完善,僅靠一家醫院、幾個部門還遠遠不夠。
2 現場救護存在三大“硬傷”
針對目前國内現場救護現狀,祝益民認為,存在三大“硬傷”。
“硬傷”之一是合格的第一目擊者嚴重不足。發達國家全民急救教育普及率達到30%以上,甚至有的達80%。在歐美和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我國香港,第一目擊者占其城鎮人口的比例大緻在8~15∶1。有數據表明,我國真正訓練有素的第一目擊者隻有1%至5%左右。在長沙,每2000人中僅1人有過急救培訓經曆。第一目擊者的數量可以用“匮乏”形容。
等急救車、等醫生,是國人的常規思維和做法。而在救命的黃金時間内,急救車和專業醫護人員往往無法及時趕到,即使是在首都北京城區,120急救車5分鐘内能到達的不到2%,10分鐘内能到達的不到20%。如果在現場沒有懂得急救的第一目擊者,這類患者的生存率幾乎為零。
“硬傷”之二是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備遠遠不夠。
自動體外除顫器問世于1979年,它給醫務人員甚至非醫務人員為心髒停搏患者進行早期除顫提供了“新式武器”。AED是一種便攜式裝置,易于操作;稍加培訓,操作者就能熟練使用。AED是一個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标配,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更體現了對生命的關愛,許多發達國家早已在機場、運動場、居住社區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了AED。
近年來,我國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開始在重點公共場所配置。但是,在美國平均AED的配備數量為每10萬人接近400台,日本每10萬人接近300台,我國香港地區這一數字為每10萬人10台,而我國内地每10萬人不到1台。屢見不鮮的猝死事件,也暴露出我國航空、高鐵以及軌道交通、辦公寫字樓、社區等公共場所急救設施配備情況堪憂的現狀。
“硬傷”之三是公衆急救培訓體系尚未建立。
湖南省急救醫學研究所曾在長沙市做過問卷調查,共有3000多人參與。其中有99%的人表示渴望了解急救知識,願意接受急救知識培訓。目前大多數人獲得急救知識的途徑主要是媒體、閱讀,通過專業的培訓機構獲得急救知識和技能演練的機會非常少。雖然大部分醫療機構積極作為,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急救普及性活動,但群衆大多為被動、碎片式、短時間地接受培訓,培訓效果受到一定局限。基層偏遠地區,因場地、條件等原因,急救普及工作就更為困難。
3 破解“急救之殇”需從立法開始
面對突如其來的猝死,作為第一目擊者“救或不救”“怎麼救”?這讓很多人感到為難。之所以經常出現“見死不救”“不敢救”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現場救護的相關法律。
據了解,目前國家層面尚無現場救護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僅有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規章《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地方層面,上海市2016年發布《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對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和社會急救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規定。鄭州、武漢、長春、成都、廣州、南甯、西安、貴陽等地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規。這些急救領域的法規各有特點,但對于急救公衆普及和現場救護的内容較少。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萬衆矚目的《民法總則》,該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款,被稱之為“中國版好人法”。但該條款并未對“救或不救”“哪些人可以救”“怎麼救”等做出細化的明确規定,緊急情況下,需救助者和施救者的安全感仍顯不足。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鳴表示,現場救護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救”,十分關鍵。要把現場救護第一現場、第一時間、第一目擊者這“三個一”的理念真正“立”起來,需要制定相關政策給予支持保障,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也需要地方立法予以引導、保障和規範。湖南通過幾年的積累探索,在現場救護工作方面有特色、有基礎,讓立法具備了可能性。目前,我省已把現場救護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召集組織相關部門商定立法的條款内容,積極推進。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急救體系建設,同時也為積極救人的行為提供法律保護。
有專家表示,如能将現場救護立法,從法律層面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上下聯動的良好機制,設立培訓場地,配備培訓設備,建立培訓體系,人人學急救、人人懂急救才具備可能性,急救“荒”與急救“慌”現象才能得到根本破解。
我國正在實施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提高急救意識,提升急救素養,是挽救生命的先決一環。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将現場救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來推動和規範,在意外發生時第一目擊者将能更好地發揮“有人救、會急救、救得好”的積極作用,猝死頻發的悲劇将會越來越少。
采訪手記
人人都要學急救
李傳新
觸電、溺水、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不幸事故,給不少家庭帶來不幸和悲痛。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突發事件卻不知所措,從而錯失搶救良機。
最近接連發生在省内、國内的猝死事故,更讓我們覺得,學習急救知識并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已經成為現實生活的迫切需要。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和掌握現場急救知識,既能保護自己,又能挽救他人,在别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勇敢伸出援手,造福社會。
如何讓“人人學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會急救”成為公民的自覺意識?除了個人的自覺之外,還需要有法律的保障。
隻有将現場救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來推動和規範,當每個人認識到,自己是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也承擔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意外發生時,第一目擊者勇于擔當,敢于伸手,急救知識才會大有用武之地,才能更好地發揮“有人救、會急救、救得好”的積極作用,猝死頻發的悲劇才會越來越少。
鍊接
猝死常見的前兆
猝死是有前兆的,如果發現早,及時處理是可以有效預防的。專家介紹,猝死常見的前兆包括:
一是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一段時間可緩解,這種現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
二是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室顫發作後,數分鐘之内即可導緻死亡。
三是心跳過緩。老年人應定期監測血壓、心率。如果出現心率小于50次,血壓變低,就很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髒停搏,導緻猝死。
四是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于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緻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五是不明原因的疲乏。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會發生。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則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六是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及時就診。
七是疼痛。疼痛反應是猝死的發病征兆中最易被抓住和感知的信号。當感到胸部出現劇烈、緊縮、壓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過氣時就要提高警惕。若心髒病患者經常感到肩膀、頸部、下巴、手臂疼痛,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出現這些疼痛的轉移的情況需要及時就診。
八是反複胃腸道症狀。很多心源性猝死患者在死亡前都反複出現胃腸道症狀,不少人生前并沒有胃病病史,這是心髒病發作的信号之一。一旦出現反複發作的腸胃不适的話,需要将心髒的問題考慮在内。
九是出汗。心髒病發作前身體上部位如頸、後背、頭皮、手心或者腳掌都會大量出汗。此時應提高警惕,當心猝死發生,最好停止活動休息,及時服用藥物,必要時應立即撥打120。如果在一段時間内經常性突然出汗的話,這常常是心髒疾病發作的信号。對女性而言,感覺更像是更年期裡的潮熱或是盜汗,但過度出汗同樣應警惕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心梗信号。
專家表示,預防猝死,應避免壓力過大。長期壓力過大,生活抑郁很容易導緻猝死,休息不好就會導緻血壓和心律升高。同時要多動少靜,促進血液循環,合理控制體重。用茶飲代替酒精飲料和咖啡。水是生命之源,補充水分能稀釋血液,對改善血黏稠有一定的作用,白天喝水放些茶有助于排除血管内的毒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