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讓秦國日漸強大,秦惠王為何一上台就要将他車裂?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是他一直在為自己挖抗?
戰國末期,地處西北的秦國慢慢地一家坐大,成為天下景仰的後起之秀。秦國之所以能快速強大,與它的改革變法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其中離不開的一個主導人物就是商鞅。商鞅通過變法輔助秦孝公,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秦的一統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是,由于變法要涉及到許多人的既得利益,所以,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秦孝公的太子嬴驷)一即位,商鞅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此前受到商鞅“傷害”的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回封邑商發動兵變,結果商鞅兵敗身亡,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被秦惠王下令處以車裂示衆。
秦惠王一上台就車裂商鞅,雖然與公子虔等人的告發有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他也是在公報私仇——嬴驷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就借機殺雞儆猴,他給秦孝公建議:“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
所謂的墨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商鞅卻不這樣,不把自己當外位,對于秦國未來的當家人也不留一點情面,結果是給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在商鞅的主導下,秦國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内容的變法。商鞅變法的主要思路是:國家要想強盛,必須讓百姓始終保持貧困。商鞅變法的正面意義是被曆史肯定的,但是,商鞅的變法理念中有這樣兩條:一是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二是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兩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不得人心的。
商鞅被人告發後,逃亡至邊關,欲投宿旅店,但是店家見他未帶憑證(因為他執政時期,為了控制民衆,就實行了“身份證”制度,無論者不可收留,否則店家“連坐”),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這是商鞅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想不跳也不行的。成語“作法自斃”,即源于此: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後來,商鞅想到魏國去尋求庇護,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無奈之下才逃回封邑作最後一搏,結果,仍難逃一死。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