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子規鳥原名杜鵑,杜鵑以其啼叫聲而聞名,人們覺得杜鵑的叫聲十分悲涼,讓人肝腸寸斷。自古杜鵑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悲鳥,怨鳥。
文人筆下的杜鵑
初識杜鵑是在語文課本裡,不止一首的古詩有寫到杜鵑。唐代詩人李白就不止一首的提到了杜鵑,他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标》中将杜鵑啼叫用來渲染氣氛借此情此景表達對朋友的不舍,而後用明月升華這份情"楊花落盡子規啼,聞到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而在《蜀道難》中,李白更是直接用杜鵑的聲音來比喻自己的愁思"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子規聲聲"布谷"在人們聽來似乎在說"不如歸去",這一聲聲凄涼的叫聲總是會讓人們産生無限愁思,特别是特定的情況下更是讓人們惆怅之情,憂傷難過之感瞬間翻倍。
同為唐代的詩人李商隐在《錦瑟》中有一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隐用莊生蝴蝶和望帝杜鵑這兩種意象對仗出現,多表達一種凄歡、迷離、悲愁、哀怨之情結。
杜鵑在文人筆下不斷出現,不斷地替文人騷客抒發他們的情感,隻要一把杜鵑寫入詩中,那自然就增加了一絲愁怨多出幾分悲涼。其實也難怪會有這種感覺,試想如果你獨自一人漂泊在外,突然聽到杜鵑的啼叫,它好像能明白你思念家鄉的心情,它在叫你回家,突然整個人就暗沉下來,思緒湧上心頭。
雖說杜鵑是一種能給人帶來愁思悲涼感覺的鳥,那它自身是怎樣的呢,人們發現了它的生活習性後,都對它的生活習性不太滿意,甚至導緻杜鵑的名聲都不太好。
杜鵑是何鳥?杜鵑是一種膽子極小的鳥,常常栖息在植被樹木密集的地方,杜鵑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啼叫,所以我們常常隻聞其聲不見其形。關于杜鵑啼叫自古有"杜鵑啼血"的傳說,杜鵑在每年的六七月徹夜啼叫,人們見到它口腔和和頭都是紅色,以為它啼叫的滿嘴是血,所以有了"杜鵑啼血"之說。而它另外著名的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鸠占鵲巢"。
杜鵑是孵卵寄生性鳥,它将自己的卵産在别人的巢裡,為了不讓主人發現,它還會移掉别人的一個蛋。這種行為确實比較可惡,當小杜鵑被孵化出來,小杜鵑海還會将同巢原主人的蛋和幼鳥推出巢,因此,杜鵑被人們稱為"惡鳥"。又因為杜鵑的幼鳥長得像鷹的後代,所以就算原巢的鳥主人發現也不敢驅逐,正如杜甫所言:"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
不論是啼叫聲讓人們将杜鵑推上文化寶座成為悲涼,哀婉,愁思,可憐的代表還是人們認為杜鵑是一隻"鸠占鵲巢"的壞鳥,這都是杜鵑的生活習性所緻,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應該對杜鵑加深了解不妄做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