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禮儀中,座次是很重要的問題,比如酒宴上,“左”者為尊,“右”者次之,左邊座位要由長者或尊者來坐。為何講究左、右座次?這是古代等級制度的體現,也是禮儀制度的需要。
在喜慶活動中,一般來說左為尊,右為次。古人乘車也是如此。戰國時期,信陵君禮賢下士,廣招英才。聽說有位隐士侯赢,是個治國理民的賢者。信陵君備好酒宴,将自己左邊座位空着,親自駕車前去聘請侯贏。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由此形成以左為尊的習俗,并留下了“虛位以待”的成語。對此《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卷八有詳細說明:“古乘車橫長,而立乘,故尊者須人護持,而禦者立于當中,尊者居左,轸乘從右扶持之,其勢順,易置則不順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實用的需要。因為趕車人一般多用右手揮鞭,如果讓當官的或長輩坐在右邊,趕車時會妨礙他們的視線,若是坐在左邊,就不會有什麼妨礙。這樣,車子左邊的座位就成了尊者長輩的專座。
但是,以“左”為尊的習俗并非一成不變。因為朝代不同或禮制方面的要求,以左為尊的情況也會變化。比如:同樣是司馬遷的《史記》,就有以右為尊的記載。如《史記 陳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顔師古注解說:“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又如《漢書 田叔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延臣無能出其右者。”此處的右位就是上位,為此也留下“無出其右”的成語。宋戴埴《鼠璞》:“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
在我國權勢系統裡,不少朝代是以“右”為上的。這在官職中十分明确。如:秦變法後爵位制共二十級,第一級最低。其中第十級是左庶長,十一級是右庶長,十二級是左更,十三級是中更,十四級是右更,顯然右尊于左。以右為尊在《戰國策》、《漢書》、《三國志》多有記載,因此,古代把升官稱做右移,把降職稱為左遷、左轉、左退等。如: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詩,題中“左遷”就是降職。清代的榜示中也是以右為尊。如錢大昕《十駕齋養成新錄.左右》:“科場:蒙古、色目人稱右物;漢人,南人稱左榜。亦右為上也。”
這樣看來,左為尊還是右為群,曆代并不一緻,大體說來夏、商、周、春秋戰國、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文官尊左,武将尊右;秦、唐、宋、明時代尊左。漢、三國、元、清時代尊右。此外,在兇傷吊唱場合,以右為尊,與喜慶場合正好相反。由此可見,不能機械認為古代就是尊左或者是尊右,此外,一些地區和少數民族這方面的風俗也有不同規定,因此座位左右何者為尊,應視具體時期和當時、當地風俗習慣而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