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聚焦#文|楓葉 驚蟄中的人生哲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驚蟄,一聲春雷,驚醒蟄伏的動物,驚而出走,大地由此複蘇,春天正式到來。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才能驚醒蟄居的動物?這就是傳統文化中“待時而動”、“擇機而行”的智慧。
時者,時機、時務。對人而言,是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時機,對動物而言,是生存、活動條件具備的時候,隻有這時,人、物才可因時而動,不然,寒冬裡驚醒蟄蟲,它們隻有死路一條。
大自然的時機如此,蟄蟲的智慧也是人的智慧。如果條件不具備,強而行之,是妄動。“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所謂的俊傑,不是比我們聰明,而是他們能夠理性、客觀的分析外在條件和形勢,能夠敏銳的洞察、捕捉有利于自己的時機。時機成熟,刻不容緩,時不我待;時機不到,就學太公釣魚、孔明躬耕。這就是識時務者的高明之處。
識時務的人,深谙蟄蟲的蟄伏和出行的智慧。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老子貴柔,剛強易折,柔弱勝剛強。懂得順勢而動,就是一種柔和的人生态度。時不利我,就休養生息,提高自我。這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智慧。
楚漢相争,項羽一首《垓下歌》讓多少人動容,他自己已經意識到“時不利兮骓不逝”,可是卻缺少了蟄伏的智慧和勇氣,烏江自刎讓千古文人為之歎息不已。項羽固然有大丈夫的英豪之氣,可是要想成就霸業,在困難磨難面前僅有英雄主義是不夠的,還要有圓融變通的理性和智慧。
杜牧的《題烏江亭》寫得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從來未可知。不知道蟄伏的智慧,是一根直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缺少一種應對的方式。懂得适時蟄伏,看似短期内銷聲匿迹,其實是藏虎、卧龍,一朝得時,不可限量。
春雷響,萬物長,一切蟄伏的美好正在醒來。願你春安,願你如意,願你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