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出生于康熙十八年,這一年正是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的末期。三藩之亂一旦平定,清朝真正完成大一統的時機,便又更進了一層。
而年羹堯的出身,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算是起點頗高,前途極好。他不僅有一個官至湖廣巡撫的父親,又是鑲黃旗出身。
鑲黃旗是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歸皇帝直接管轄,相比其他五旗,地位特殊。清朝前期時,雖然提倡“滿漢官員平等”,甚至刻意将滿人官員的俸祿改成與漢人官員相同,但八旗出身的官員,仍是有更快的升遷途徑,更有機會被委以重任。
不過,跟其他八旗子弟不同,年羹堯沒有走侍衛或筆帖式這兩條專門為八旗打造的升遷途經,而是走科舉道路,還中了進士,被選入翰林院任職。走科舉考進士,需要跟全國才子比較,本就已經是極難的事情,年羹堯還能入選翰林院,更是不容易。
翰林院被認為是培養朝廷高級官員的地方,從這裡出來的官員,委任封疆大吏、中樞大臣的,也是大有人在。
年羹堯被一路提拔,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升任四川巡撫, 位屬封疆大吏。這個職位,如果對比今天的話,相當于四川省長的職位。年羹堯在四川巡撫的任職做得不錯。
康熙中期,清朝開始大規模向四川遷入移民,解決四川在戰亂後,出現的人口短缺,土地荒蕪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擔任四川巡撫,實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為不僅要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更要應對官場上的種種弊病。
而年羹堯在當時的四川巡撫任上,不僅各項繁雜事務處理得極好,更有清廉的美名,頗得康熙贊譽。
在康熙對西北用兵時,年羹堯又很好地保障了清軍的後勤供給問題。這更讓康熙滿意。年羹堯也由此被提拔為川陝總督。
雖然都是執掌地方軍政大權,跟巡撫相比,總督更側重于軍務。川陝總督管轄四川、陝西,又兼管甘肅,轄區面積極大,可以說是整個西北地區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這一年正是康熙六十年,此後清朝迎來改朝換代,雍正登上皇位。
在雍正登基之初,君臣二人并沒有因為改朝換代而疏遠,反而關系極為緊密。雍正甚至希望他跟年羹堯二人能成為千古君臣的典範。
雍正當時在奏折中以極為親密的口吻,對年羹堯講了許多軍國大事。甚至是一些官員選任,雍正也特意用奏折跟年羹堯商談。
當然,雍正的這份寵信,跟年羹堯在西北再立戰功有關。憑着戰功,年羹堯不僅被加封爵位,還破例加封太保。太保雖然是一個虛職,但相當于一個極高的榮譽地位。
清朝時,能夠活着加封太保的官員,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這個職位在當時為正一品,如果以級别而言,類似于現在的正國級。
而且,雍正元年又有規定,凡是地方總督,都同時挂兵部尚書銜,挂都察院左都禦史職位。這兩個職位都不是實際授任,但可以幫助總督在地方更好掌握兵權,監察地方文武官員,官階上也由過去的正二品升為從一品,相當于今天的副國級。
權力地位之高,再加上雍正的特殊寵信,年羹堯在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遠超自己的官職。
不僅是軍權、政權在握,就連朝廷選拔官員,年羹堯也有極為重要的決定權。年羹堯卻不懂收斂,反而愈加跋扈,做人上遭同僚皇帝不滿,做官上又逐漸走向貪腐,終于引來雍正猜忌,被雍正賜死。
曆史總是可以給人新的啟發。這是古今中外的共識。英國哲人培根曾言:“讀史可以明智。”
了解過去,便是掌握通往未來的鑰匙。尤其是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更需要曆史的洞察和智慧。
但真正能從曆史中獲得洞察,不是隻靠熟讀曆史故事,而是在合上書本後,能夠設身處地回想,自己身處那個時候,到底會怎麼辦?
要想真正從曆史中學會洞察現實。我一般給大家建議入手《中國大曆史》十冊套裝。一方面,沒有哪個國家的曆史可以像中國曆史那樣獨特,那樣完備,那樣延綿不絕。
另一方面,這套書的作者都是是當代泰鬥級史學大師:呂思勉、鄧之誠、孟森、蔣廷黻四人的巅峰之作,包含83個王朝,599位帝王,貫穿兩千多年的中國曆史。
這四位史學大師,不僅是曆史功底紮實那麼簡單,他們的分析和觀點也足夠深刻,但語言也不是晦澀艱深的文言文,讀起來并不困難,非常适合随時翻閱。
比如其中呂思勉先生曾說:“當一種制度的命運未至滅亡的時節,雖有弊病,人們總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恰如我們天天罵奸商,卻沒有人攻擊商業制度的不好。”
有了這套書,相當于四位史學大師常伴身邊,可以随時從曆史更深處獲取智慧,掌握 繁雜多變的現實。
沒事翻一翻,在現實前行中獲取更多曆史的智慧。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鍊接購買,我們按訂單時間發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