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草莓有話說。
文/姜雪芬
編輯/範婷婷
遼甯丹東,草莓盛地,這裡有被譽為“中國草莓第一縣”的東港。1999年,由日本“章姬”、“幸香”雜交出來的優良品種“紅顔”被引進中國,成了後來享譽全國的東港“紅顔99”。這種草莓酸甜适口,色澤亮麗,被譽為“草莓界的愛馬仕”。
這幾年,憑借冷鍊、物流等技術的提升,以前隻有當地人能吃到的丹東草莓一路走紅,成為爆款。
但爆火也帶來了挑戰。
外地商家蜂擁而至,駐紮當地與本土商家直接競争;市場上草莓品種衆多,丹東草莓需要突出原産地優勢,做好溯源;整個行業需要進一步規範。
丹東東港人眼看着這門生意風生水起,卻又因為價格戰亂象叢生。他們希望真正的丹東草莓能被更多人吃到,而外地草莓也不必打着“丹東草莓”的旗号被埋沒。
無名2015年之前,丹東草莓還沒有被封為“愛馬仕”。那時的張志在丹東讀大學,印象中,“它的價格就是比一般水果貴一些,十多塊錢一斤。學生生活費低,不敢放開吃的那種,但遠沒有到封神的地步。”
大學畢業後,他創業做電商,第一反應是賣丹東的蚬子幹兒。那可是當地有點名氣的特産,網上不少大學生拉着橫幅宣傳,很多淘寶店銷量蹭蹭地漲,是個不錯的生意。至于丹東草莓,運輸成本高,利潤低,看網上沒多少店在賣,銷量也不大,壓根兒不在他考慮之列。
但他朋友不一樣,看好草莓生意,說當地有人已賣了10多年丹東草莓。
2003年時,當地很多年輕人在外地打工,就聽說老家有人靠種植草莓賺到錢,心動不已,毅然決定離開外地,回到故鄉創業種草莓。
但“種地”遠沒有想的那麼輕松,因為缺乏種植經驗、收獲期遭遇暴雨等,早期的商家賠進去200多萬。他們介紹,當時草莓銷售渠道單一,露天草莓隻能賣給加工廠,做成果醬,出口日本、歐洲,散戶沒有話語權,生意不好做。
為了對抗市場風險,當地幾個大果農成立了合作社,将目光轉向中國市場。考慮到傳統批發渠道經過中間層層加價,果農缺乏自主權,他們選擇和大型連鎖水果超市直接合作。
此後,随着合作社進一步規範種植标準,丹東草莓的口感、品相在市場上逐漸突出,銷量一路上漲。他們回憶,當時超市裡草莓攤位銷量火爆,人們排隊購買,從沒想過,會有人為了買好吃的新鮮水果,排那麼長的隊。
但線下的火爆并不意味着丹東草莓徹底火了。
2013年開始,冷鍊技術發展,物流配送設施逐步完善,在網上賣生鮮水果日漸流行。可草莓不同于蘋果、橙子等,由于果壁脆弱,儲存運輸更具挑戰,加上東北缺乏專業的電商人才,丹東草莓在網上并沒有掀起水花。
但商家沒有放棄。2014年,丹東草莓商家就找來專業電商運營公司合作開網店,注冊了草莓品牌,要通過互聯網把丹東草莓賣到全國。
爆火2015年,當地着手打造“東港草莓”互聯網品牌,電商平台來到東港,幫助農戶把草莓賣出去。
搭上電商快車道,丹東草莓銷量上漲。商家陸續在網上開店,丹東草莓漸漸有了知名度。2017年,丹東草莓還成功入選國家地理标志保護農産品。
當地商家和合作社的成員一邊學習電商知識,一邊在當地招募運營人才,要把草莓賣出更大名氣。
市場逐漸升溫,兩年後,93年小夥張志加入當地草莓銷售隊伍,負責當地草莓的電商業務。剛接手丹東草莓網店時,他心裡也沒譜。那會兒品牌和合作的運營公司結束合作,因交接等原因店鋪閑置了大半年,隻有一萬多粉絲。
這一年12月,草莓消費旺季到來,天貓正宗原産地項目也來到了丹東,雙方在建設标準化的流水線、标準化的果品規格、甜度,完善供應鍊體系上合作,幫助原産地農産品更好的走出去。
東港草莓搭上了天貓正宗原産地的快車。當年的草莓季,商家還與淘寶主播探訪了草莓基地,在草莓大棚特色直播間裡,為消費者講解東港草莓的曆史淵源。
張志也開始發力,做推廣打爆款,又推出優惠,将産品鍊接設置為兩件打八折,上聚劃算參加活動,店鋪銷售有了起色。那年,草莓銷售額沖到了1000多萬元,登上行業TOP。
按往常節奏,丹東草莓10月上市,售賣期一直能持續到第二年5月份。但2019年年底突然爆發的疫情打亂了節奏:快遞發不出去,草莓由幾十元一斤降到一兩塊錢,果農哭着說賣不出去咋辦?
張志回憶,那段時間商家們的目的都不是賺錢了,都在想盡辦法如何不虧錢。恰好聚劃算推出助農活動,地方政府也組織支援,丹東草莓69.9元3斤,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搶着下單。銷量一下子起來了,三天時間賣出去兩萬多單,滞銷問題得以解決。
自那之後,丹東草莓的名氣與日俱增,在網上主動搜丹東草莓的人多了起來。
當地農戶說,以前他們都是自己定義大小果,質量标準不統一,運輸儲存難度大成本高,賺不了多少錢。後來,随着平台推出按克重統一标準,他們采摘的果子要頂紅腚白處于三分之二熟的狀态,草莓經過運輸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剛好熟透,買家們更滿意了,賺的錢也多了。
看到當地草莓受歡迎,第二年大量商家湧入開新店,在多個平台上賣起丹東草莓。在網上,一斤丹東草莓價格為30~60元,品相佳的超過100元。在種植端,幾千個草莓大棚拔地而起。
他記得那陣子本地人充滿了幹勁和信心,覺得賣丹東草莓一定會賺錢,都希望分得一杯羹。
混亂丹東草莓火了,外地大商家也想來分一杯羹。
本土商家透露,外地商家派了專人到丹東,負責草莓收購、品控等事宜,他們自己找房子,就地成立運營團隊。
瘋狂湧入的商家帶來了更大的銷量,但也擾亂了市場價格。“巨頭們做全國性的水果,丹東草莓知名度高,能引流,他們不指望靠它賺錢。”
當時大夥兒都加入了激烈的競争,決定采取前期沖銷量策略, “前期沖起來銷量,後期草莓市場價格降下來了,說不定就能賺錢了。”但實際上商家多了,市場上都在搶貨,到了第二第三個月,草莓價格依然沒有降下來。
一時間市場似乎陷入了混亂。
張志所在的企業陷入了沉思。産品成為爆款後,不同的企業會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有的注重價格,有的升級服務,但不管怎麼樣,消費者肯定還是認原産地産品,做好品質才是出路。
并且草莓有很多産業帶,原産地呈現多樣化。但在當地商家看來,丹東草莓不一樣,随着種植、包裝等标準化,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有了一席之地。當地農戶從事草莓附加産業,生活變好,他們也很珍惜産地品牌。
他們相信随着行業進一步規範,産業帶的優勢會更凸顯。
要想走得更長遠,就不能亂了章法,要在原産地上下功夫,維護好地域品牌。
理性但如何才能做好正宗産地的品質生意?
市場上對于丹東草莓的質疑也層出不窮。有人說丹東草莓居然是酸的,懷疑當地商家真假摻賣,還有人懷疑商家從外地低價采購草莓,拉到丹東發貨。
種植戶解釋草莓的口感跟天氣有關系,如果這兩天下雪,采摘的草莓會偏酸;陽光明媚的時候草莓口感酸甜。總有人覺得價格這麼貴,一定得是甜的,實際上正宗的丹東草莓口感就是酸甜的。
還有人說在網上買的丹東草莓跟在當地吃的味道不一樣。商家表示,本地吃的成熟度100%,全都紅透了;網上産品因為要考慮運輸,發貨的時候草莓沒有到最佳狀态,會對口感有一定影響。
如何打消疑慮,拉近和消費者的距離,做好服務,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張志在網開始上跟買家科普如何辨别正宗丹東草莓:種子會凹進去,香氣濃郁,顔色正;空心草莓是極為偶然情況下會出現的現象,授粉不均勻、光照影響,也會出現奇形怪狀的草莓。“但它們都是正宗的丹東草莓。”
他老闆覺得行業也需要回歸到理性。雖然去年整個草莓季,他們隻賣出了約500萬元的丹東草莓,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前一年買過的老客戶,不斷複購的老客讓他們有信心:生鮮産品不是一錘子買賣,消費者在一家買到好吃的草莓,會形成多次複購。
如今,草莓已成為當地農民的緻富果。
從默默無聞到互聯網爆款,草莓還成為丹東城市的美味名片,改變了無數果農、商家的生活。他們希望在這片土地上守住初心,做好生意。“希望提到丹東,大家想到的是濃濃的草莓味,而不是被說‘草莓也就那麼回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志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