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書本的每一張紙的量詞用“頁”。那麼大家知道書本的每一張紙為什麼叫“頁”嗎?我們現在的書本是每一面都有一個頁碼,可是傳世的古籍不是這樣,有一些古籍,一個頁碼有兩個面,有的古籍甚至都沒有頁碼,這種情況如果想确定内容位置該怎麼辦?除了“頁”外還有其他的量詞嗎?我想這些問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常跟書籍打交道的人,也未必全都知道。今天我們就跟大家普及一下這些知識。
1.頁的來源
頁,本來是個象形字。 《說文》:“頁,頭也。從,從兒。古文首如此。”王筠《說文句讀》說:“頁本即首字。”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诂林》“頁”字條後姚孝遂按語:“頁
甲骨文中的“頁”
,正象人并突出其頭首之形。”頁字形義以姚孝遂之說最為精确。頁字以甲骨文和西周早期形體最為象形,西周中期金文頁字形體仍可見頭發之形,中晚期金文頁字已去象形意味,一直至《說文》小篆基本未變。可見“頁”最初的本義是表示頭,那麼後來用作表示書本的每一“頁”就一定是假借字,也就是說最初表示書本每頁的字應該另有它字。是哪個字呢?接着我們說說其他幾個相關字。
2.除了用“頁”還可以用“葉”或“枼”
我們知道紙張發明比較晚,最早在西漢初的時候才有了紙,後來紙張的普及使用那就更晚了。沒有紙張之前主要的書寫載體是竹簡。竹簡是一根接着一根編連在一起的,然後卷成一個卷冊。這種情況我們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如何确定内容的位置?有些人會想到“枚”或“支”,不過在簡牍為主要書寫材料的時代,很少用這些量詞來稱呼竹簡。常讀古書的朋友應該知道,古代還有幾個字用來表示書頁,其中有葉、䈎、枼,另外還有一個于這幾個字密切相關的字——牒。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書之稱葉”條曾經讨論過“葉”和“牒”的關系。基本上道出了這幾個字的基本關系。葉德輝說出三層意思,第一,“今俗稱書一紙為一頁”,“頁”本作“葉”;第二,“古者簡籍之式,或用竹,或用木竹以一簡為一䈎,木以一版為一枼”;第三,“牒”與“劄”互訓,都指木簡。葉德輝認為紙本的“葉”是源于簡牍的“枼”、“䈎”或“牒”,這非常正确。這些字才是表示書頁的最初本字。“頁”隻不過是和這些同音而已,這實際就是古書所說的通假字。說白了就是寫了個“别字”後來約定俗成了。不過葉氏說,“䈎”字從竹,專指竹簡,“枼”字從木,專指木簡;“牒”、“劄”互訓,也專指木簡;“葉”字從艸,隻是“艸木之葉”。這就太拘泥于許慎《說文》的說法,安全抹殺了通假和俗用的關系。按照文字使用規律,可能是先用“牒”表示每一片竹簡,後來因為俗寫或用字習慣的原因出現了“䈎”、“枼”、“葉”等字。至于“劄”也不一定專門指木簡,竹簡記後來的信件也可用“劄”來作量詞,所以才有“信劄”之說。
3.影印古籍可以用“面”
以前曾經有過同學問過我,說征引影印的古籍内容沒有頁碼怎麼辦?這确實是一個麻煩的問題,我們核對古書的時候,常常因為沒有頁碼,或書寫頁碼錯誤,找不到内容的位置。影印古籍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完全沒有頁碼的情況,這種情況征引時一般精确到最小标題内容。尤其是散見的信劄手稿,一般用這一行的起首字來确定行數。第二種情況,有頁碼但是一頁有兩面,這種情況要說明是哪面,一般是第一頁為A面或a面,第二頁為B面或b面。影印的古籍如果沒有特别明确的頁碼的話,最好能夠用各種辦法确定位置,這樣才方便讀者核對出處。
參考文獻
李零《視日、日書和葉書—三種簡帛文獻的區别和定名》,《文物》2008年第12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