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鄉張營村400畝鋼蔥育苗基地。雷明保攝
霜降時節,在千年古城河南新野,小小一根蔥,帶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國各地大蔥購銷商正密切關注新野樊集、王集等鋼蔥産區漲勢,每畝預定價格由七月初的六七千元,上漲到現在的一萬二千元左右!”王集鎮西趙莊村蔥農小趙,面對不斷攀升的預購價格仍然冷靜:“蔬菜種植是跑馬行情,價格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菜農不能期望值太高!”
他為何“冷靜”?原來,近20年來的新野蔥農經曆,從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入手,不斷探索鋼蔥工廠化育苗、種植管理技術和品牌創樹。眼下,新野鋼蔥産業逐步走上規模化、标準化、産業化的發展道路,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王集鎮高橋村鋼蔥種植基地。白智淵攝
新野位于豫西南的南陽市,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大縣,素有“南新野,北壽光”之稱。新野先後榮獲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示範縣,全國蔬菜标準化生産示範縣等稱号,該縣所産鋼蔥具有蔥白長、杆瓷實,甜而脆、辣味足、口感好等特點,且賣相好、長途運輸不變質,深受全國各地客商青睐。
事實上,20年前的新野農民并沒有種植鋼蔥的習慣。2003年,該縣樊集鄉經過反複考察、專家調研,開始引進種植鋼蔥。經過近20年的培育和發展,鋼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并輻射帶動王集、上莊等鄉鎮農民從事鋼蔥種植,逐步實現了種、産、銷全産業鍊發展格局。近年來,新野已成為豫西南最大的鋼蔥種植基地、鋼蔥銷售集散基地和豫西南鋼蔥價格形成基地。
“一根蔥”雖小,種好其實也難。鋼蔥産業從無到有,面積從小到大,既有各級政府的不斷支持,也離不開蔥農“快了不攆,遲了不砍”理念的摸索。“鋼蔥産業的發展壯大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艱苦探索得來的。”樊集主要負責人表示,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鄉鎮,為培育鋼蔥産業,鄉村幹部為蔥農操碎了心——“引進鋼蔥種植,首先引導村幹部帶頭‘做給群衆看’,讓高企的收益‘說話’,打消群衆疑慮;其次政府進行種苗繁育、種植技術、品牌樹立、市場營銷全産業鍊布局,引導農戶規模化種植、标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以品質提升推動價格提升。”
盡管如此,新野鋼蔥産業還是出現多個“蔥踐傷農”黑色年份。面對困境,新野縣委、縣政府也多措并舉,相關部門從各種渠道大力宣傳,發動本地的經紀人和來往的鋼蔥銷售客商發布信息等措施,把滞銷的鋼蔥盡快的銷往周邊,把蔥農損失降到最低,逐漸獲得群衆的信賴。
經過一次次痛定思痛,新野縣針對鋼蔥生産分散、機械化水平低、産品外銷不暢、化肥農藥用量過度等問題,從縣級層面大膽改革創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服務,在“活”字上作文章,促農民增收。
王集鎮高橋村蔥農正在培土封壟。張沛攝
目前,新野縣鋼蔥産業發展已形成固定的産業邏輯:一是發揮“土專家”傳幫帶作用。在鋼蔥育苗、移栽、封土、挖蔥、加工等每個生産環節,依托本土鋼蔥種植能手對農戶進行免費指導,鋼蔥畝産逐年遞增,畝産由6000斤、8000斤到10000斤,如今已提高到現在穩定畝産15000斤,種植效益大大提升。二是建立一支經紀人隊伍,奔走在全國各地了解行情。每到鋼蔥上市季節,鋼蔥經紀人負責聯系客戶、組織貨源,還通過網絡、在大城市主要市場設立聯系點等途徑搭建鋼蔥銷售平台,進一步擴大了銷售範圍。三是不斷創新鋼蔥育苗技術。随着機械培土封壟、滴灌澆水等種植環節的機械化和服務專業化、精細化,一部分“土專家”盯上了鋼蔥育苗,引進日光溫室工廠化育苗技術,專門從事專業蔥苗供應,使新野鋼蔥産業發展壯大跑出了“加速度”。
霜降染深秋。清晨的新野湍白河兩岸,一壟壟、一片片,連片成方、碧綠發亮的蔥田成了一道靓麗的風景線。一塊塊蔥田内,蔥農們正忙碌地為鋼蔥培土封壟、灌溉澆水,描繪出一幅别樣的豐收美景。在新野縣,由一根蔥主導的産業增收勢頭正勁,它不但鼓起了群衆“錢袋子”,而且已成為部分村争創産業興旺星的當家“品牌”、支柱産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