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歌行》何物?
《燕歌行》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适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曆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與奚族作戰打了敗仗卻謊報軍情,作詩加以諷刺。
2、了解創作背景
自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邊境。開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薊門。開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将已承恩。惆怅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讨擊使安祿山讨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開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隐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适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