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遽”,遽雖不是常用漢字,但也算不上生僻字,我們該叫它“中頻字”。與“遽”相關的有一個成語:疾言遽色,在這個成語中,遽是“倉猝”的意思。遽字的詳情如下:
遽。有兩個讀音:
(一)j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遽,傳也。一曰窘也。從辵,豦聲。”形聲字。字的本義《說文》給了兩個解釋,先說第一個:“傳也。”聲部“豦”,一半老虎,一半“豕”,會獸類互鬥、相持不解之意,本字時會詳解。遽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如圖:
(《字源》裡“遽”字的字形發展)
傳就是驿車;驿馬。《爾雅·釋言》:“馹,遽,傳也。”郭璞注稱:“皆傳車驿馬之名。”《周禮·秋官·行夫》:“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鄭玄注稱:“若今時乘傳騎驿而使者也。”
(中國古代的驿傳)
中國的驿傳制度由來以久,這個驿馬傳信的圖案,現在中國郵政還時不時使用。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國,遇之……且使遽告于鄭。”杜預注:“遽,傳車。”孔穎達疏引孫炎曰:“傳車,驿馬也。”鄭國的商人弦高準備到成周做買賣,碰到秦軍,……同時又派傳車(驿傳)緊急地向鄭國報告。這一段故事很有名,就是“弦高犒師”。
(弦高像)
《說文解字》給遽的第二個解釋是:“窘也。”就是窘迫。比如《世說新語·雅量》:“褚(褎)因舉手答曰:‘河南褚季野。’遠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褚(季野)便拱手回答道:“河南褚季野。”遠近的人久仰褚季野的大名,縣令于是大為窘迫,(于是)不敢起動他。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已基本不用。
兩個本義之外,遽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疾速,這是本義的引申義。《玉篇·辵部》:“遽,疾也。”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五:“遽,《蒼颉篇》:‘速也。’”《國語·晉語四》:“(頭須)謂谒者曰:‘……國君而仇匹夫,懼者衆矣。’谒者以告,公遽見之。”豎頭須(人名)對傳達的人說:“身為國君而跟一個普通人為仇,那害怕的人就多了。”傳達的人把這番話轉告給文公,文公趕緊接見了他。
(2)匆忙;倉猝(這是進一步引申)。《玉篇·辵部》:“遽,卒也。”比如《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夫子何為遽?國家得無有故乎?”中學時讀過一篇課文,是《促織》,出自《聊齋志異》,中間也有一段:“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空中。”隻見一隻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又比如《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疾言遽色後來發展為成語,“疾”指快,急速,與“遽”互文。指言語神色粗暴急躁。用以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
(連環畫《促織》内頁)
(3)恐懼,戰栗。《廣雅·釋诂二》:“遽,懼也。”《廣韻·禦韻》:“遽,戰慄也。”比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杜預注:“遽,畏懼也。”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不畏懼嗎?
(4)競争。《楚辭·大招》:“春氣奮發,萬物遽隻。”春氣萌動草木生發,萬物生長競春光。
(5)遂,就。清代劉淇《助字辨略》卷四:“遽,遂也。”《墨子·公孟》:“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即使你得不到福,我的話為何就不精确呢?而鬼神又為何就不明智呢?
(6)神話中的獸名。鹿頭龍身。司馬相如《上林賦》:“射遊枭,栎蜚遽。”郭璞注引張揖曰:“飛遽,天上神獸也,鹿頭而龍身。”
(7)古鄉名。在現在的河北省元氏縣附近。
(8)通“處”(處字的繁體“處”)。居處。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遽,假借為處。”
(9)通“劇”(繁體寫作“劇”)。勞。俞樾《群經平議》:“遽讀為劇,《說文·力部》‘勞,劇也。’然則劇亦勞也,劇于事,謂勞于事也。遽劇古通用。”
(二)qú。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蘧”。瞿麥。《說文》:“蘧麥也。或作遽。”瞿麥是石竹科、石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60厘米,有時更高。樣子如圖:
(瞿麥)
遽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遽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8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