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戴雯琦
杭州動物園裡,養着幾隻藍孔雀。
原産地印度的藍孔雀,擁有藍紫色的羽毛,陣仗華麗的尾巴一展開,讓周邊動物都黯然失色。
它們在不同年份進入動物園,養在動物園後場。
後場,還養着幾隻行動不便的黃麂。
比起一直飼養着的同類,這幾隻黃麂明顯膽子很小,一點聲響,就會讓它們一動不動豎起耳朵警惕起來。
這是常年野生在外、防範敵人留下的習慣。
鳄龜、黃金蟒、短尾猴、貓頭鷹……在杭州動物園,這些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門類,類似于網紅兔狲“狲思邈”,它們都是被救助回來的動物,暫養在動物園内。
不同于網紅兔狲“狲思邈”,杭州動物園被救助的動物,很多喪失了野外生存能力,老弱病殘居多。
它們中的一部分在得到救助恢複健康後被放生;有的因受傷失去野外生存能力變成永久居留,還有些和藍孔雀一樣的非本土品種,也留在了動物園。
無論哪一種,在動物園的這段時間,都是被認真對待的時光。
11月1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走進了杭州動物園。
1】鳥常常撞到玻璃撞暈
成為了最常被救助的動物
杭州動物園的動物救助團隊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動物救護應急專班。
專班20餘人,承擔了西湖景區範圍内的野生動物救助,去年又增加了杭州市應急動物的救護。
這些救助動物的線索,很多來自于110聯動機制,“比如遊客在西湖景區夜跑、夜遊或者爬山,遇到了野生動物,就打110,直接會分配到我們這裡來。”杭州動物園動物管理科樓副科長說。
今年截至10月份,已經救助了100來隻動物,其中鳥類占了一半。
最常見的情況是,鳥類不小心撞到了玻璃,撞暈了。或者雛鳥掉到窩外,被好心人撿起來,然後送到了救助點。
鳥類的救護有明顯的季節性,“雛鳥一般是初夏的時候比較密集,成鳥救護的情況,全年都有。”
貓頭鷹是蠻常見的,每年都會救助20來隻。
為什麼會這樣?
工作人員認為這和人們的保護意識有關:“大家都認得貓頭鷹是保護動物,雖然分不清具體門類,但是隻要看到貓頭鷹,就想着要好好保護起來。”
陸生野生動物救護分隊合影
西湖景區内另外一個經常的救護物種是蛇。
“無毒的王錦蛇,有毒的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等都有,這些蛇,大多是遊客在夜跑、夜遊的路上發現的。景區就發現過五步蛇,也是我們去抓的,碰到蛇類,一般都建議不要自己處理,最好是等待專業人員最為安全。”
小獸類也有不少,鼬獾、果子狸、刺猬等等,都被送進了這個大集體。
2】養大,放生,送别
遇見是為了更好地離别
“小不點兒”是一隻短尾猴的名字。
剛到動物園的“小不點兒”是個小寶寶,因為年齡小,保育員叫它“小不點兒”。
“小不點兒”脾氣溫和,日常夥食水果蔬菜,最喜歡吃香蕉,“ 現在五六歲,适應得很好,是我們的團寵”。
被救助的短尾猴
野外救助,離别和相聚是繞不開的話題。
有貓頭鷹雛鳥被帶到救助點。從小小的雛鳥開始,工作人員把牛肉做成肉糜,一點點喂大,直到貓頭鷹羽翼豐滿長成亞成體,達到可以放生的條件,然後放生。
養着養着,感情與日俱增。
放生也是很慎重的。
“快要放生前,要對鳥進行野生訓練,主要是鍛煉它的自主覓食能力。等到完全适應,才會放生。”工作人員說,這份工作就是這樣,遇見是為了更好的離别,“它們最好的歸宿一直是大自然。”
那些因特殊情況永遠留在杭州動物園的野生動物也有。
杭州動物園後山的黃麂,已經在這裡呆了五六年,一直處于半散養的狀态。
工作人員初見它們,黃麂的腿被夾傷了,進行了截肢手術,才得以活下來。
它們,比起動物園同類,更容易受驚。“剛開始飼養員們進去,小黃麂會非常驚慌,亂蹦亂跳,有比較強的不适應的感覺。”
慢慢的,在工作人員的耐心安撫下,黃麂們逐漸安靜了下來。
這個過程,隻有時間去成就,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再養了一段時間去喂食,黃麂會主動走到飼養員身邊。
“現在,野生黃麂在動物園生活得挺快樂的,我們會給這些野生動物特别的照顧,比如半散養,盡量還原自然的環境,而它們也融入了進來,适應了這種生活。”
被救助的鳄龜
被救助的黃金蟒
很多非本地物種的生活會更加容易适應一點。
“一些可能是人工飼養,然後偷跑出來,所以對人類比較熟悉了。”
對于這些看起來被野外環境拒絕的“老弱病殘”,樓副科長把動物園比作它們的養老院:“我們會認真負責它們的生活,讓它們能夠安心生活在這裡,直到老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