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伍松在演示火腿制作技藝。
新華網昆明4月26日電(趙漢斌)以往每年冬春,才是楊伍松最忙碌的時節。但近幾年,他一年四季都難得有輕松歇腳的時候——他忙着應對諾鄧火腿“火”了以後的市場,也忙着帶領更多的鄉親奔上緻富路。
諾鄧火腿食品廠的産品供不應求。
在大理州雲龍縣,諾鄧古村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獨有的鉀鹽火腿發酵技藝,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一攝入鏡頭,釋放出濃濃的鄉愁。節目播出當晚,在電商平台專銷諾鄧火腿這種“藏匿在深山中的美味”的商戶,就收到了70份訂單。
楊伍松(左二)在向合作社社員傳授火腿制作技藝。
而讓諾鄧火腿“火”遍全國的,是諾鄧村白族共産黨員楊伍松。2002年,楊伍松就籌集了50萬元資金,牽頭辦起了火腿加工廠。他在保留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手段,研發出了滿足現代健康需求的諾鄧火腿生産工藝和标準,并免費向自己牽頭組建的合作社社員傳授火腿腌制技藝,産品得到了市場認可。
腌制諾鄧火腿,離不開獨特的諾鄧鉀鹽。
楊伍松說,腌制諾鄧火腿,至少需要3年時間。和其他火腿制作所不同的是,諾鄧火腿需要在傳統鉀鹽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在自然環境中經過長時間氧化、發酵,才能形成純正、獨特的風味。
2016年,楊伍松和他的諾鄧火腿食品廠帶動合作社群衆加工銷售諾鄧火腿1.86萬支,産值達1600萬元。
這幾年,由于産量有限,他的産品供不應求。諾鄧火腿銷量大增,也帶動了雲龍縣山區生豬養殖業和餐飲業,當地群衆年純收入在萬元以上,從事餐飲接待的人家也越來越多。
2016年,楊伍松和他的諾鄧火腿食品廠帶動合作社群衆加工銷售諾鄧火腿1.86萬支,産值達1600萬元。其中,合作社群衆銷售收入超過了700萬元,當地180個貧困戶、720名貧困群衆因加入合作社而受益。
諾鄧火腿。
眼下,楊伍松正在謀劃推動擴大合作社規模,準備帶動360戶以上的農戶,年養殖14000頭山地生豬;年加工火腿3萬支,實現銷售收入2300萬元以上,走出一條實實在在的産業扶貧新路。(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