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實中國人以往比較戀家,過的節日也是戀家的節日,節日思親想家的感情爬上心頭。但這種傳統的節日既不符合奔放、豪邁的時代,也不符合男尋女覓、合歡聚會的良宵。
2、中國的春節純粹是家人的年年聚會的節日,最多訪訪親朋好友。元宵節還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情人相聚的情調,但籠罩在新年後沒出門的氛圍中,隻适合于青梅竹馬的家鄉情人的時候,但對于浪蕩于在外有着外頭情戀的開放的人們可有點望洋興歎。端午節置身于對死亡的英魂的悼念及崇拜更不适合小情侶的情調,重陽節登高踏秋顯得孤獨流浪的樣子,也不符合小情侶的情調,即使符合,也隻是像七夕夜那樣兩兩相依躲避在無人的角落來一段海誓山盟而已,隻是獨樂樂而已,總之中國的節日是戀家的、内斂的節日。
3、但西方的有些節日可不一樣,尤其情人節及平安夜,在這些平凡而快樂的節日裡,小情侶可大膽的雙雙出門、大方的狂逛商店、狂購兩人所愛的東西;這時街上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熟人相見相對而視一笑後又引着自己的心上人繼續自己的前程;這時沒有孤獨,孤獨的人是不會出門的,孤獨的人出門反而顯得很不合适。這時成雙成對的一排排的行走聚會完全構成了群樂樂的局面。總而言之西方的節日充滿着奔放與對感情的大膽表白,是開放的、追求的節日。
4、再者随着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尤其英語等外文的學習後,青年人對西方節日有新鮮感、同時對愛情有新鮮感,這時新鮮感的配合形成了新鮮的外在環境;這時情人節、狂歡節、平安夜就達到了澎湃的高潮:廣場上形成了人山人海的局面,在這兒人人是主角人人演着自己的喜劇。但中國傳統的節日就不一樣:在春節裡有家人、有祖宗、有神廟等,這時家裡的長輩是主角,可要給他們磕頭了,自己隻是一般的配角而已,在元宵節、重陽節或其他的節日裡快樂的活動是看看人們自娛自樂的喜劇演出而已,這時許多人隻是觀衆而已。
5、傳統的節日的源頭就是廟會,所謂廟會是古中國祭神祭祖的追祖思源的活動、對神的膜拜。
6、西方的節日源頭就是亞當夏娃的傳說,期間滲透着愛情,滲透着浪漫。像平安夜對新的生命----聖嬰的向往。自己完全與神一樣在神的節日裡人神結合、自己就是神、自己可以幹神們幹過的所有事情。
7、面對西方的節日中國的節日顯得有點拘束,尤其對于自己的有的事情在中國傳統的節日與其他家人相聚時肯定會有所交代,交代後由于代溝、意識的差别,可能會有“日出、雷雨”中痛苦的矛盾劇情。這時中國傳統的節日不但内斂,還有排外甚至反對新事物的意識。這時西方的節日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有接納自己新識;神都接納了新事物,都接納了自己的追求,更何況他人。這就是西方的節日是開放的,有對新事物追求的鼓動與環境條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