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

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5 12:55:53

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論語筆記327欲善其事)1

論語八則談論當今價值的利與弊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中有很多子弟向孔子“問仁”的記載。顔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子張問仁;還有樊遲一個人的三次問仁。孔子都會根據問者的仁德修養水平給出不同的回答或者修行建議。本章子貢“問為仁”,他問的不是作為名詞的仁的概念,而是行為動詞的“為仁”。如何去修養仁德?程子曰:“子貢問為仁,非問仁也,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而已。”(《論語集注》)從子貢的修養和靈性來說,聽得多了,看得多了,也思考得多了,名詞解釋已經不需要了,但到底該如何去做,還是個問題,需要跟老師探讨探讨。孔子回答子貢道:“工匠想把活兒做好,必須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交往士人中的那些仁者。”這就完全不涉及到作為名詞的“仁”的概念,而是在說如何去做。并且指的是當下我們師徒客居異國應該如何去搞好人際關系。

即使是最重要的仁,孔子依然不會去定義

如果你覺得我們上面這一段的解釋是正确的話,那就說明,到今天為止,你學習《論語》還停留在皮毛上,依然在人雲亦雲的狀态上。事實上,《論語》的另外七個“問仁”與本章的“問為仁”的記載,并不存在名詞的“什麼是仁”與動詞的“如何為仁”的區别。因為孔子從來就不去定義名詞,絕大多數時候都把名詞當動詞來解,都變成了“如何去做”的問題。偶爾我們以為他是在定義某個概念,仔細一分析,你會發現,隻是碰巧為了說明動作的需要罷了,他根本就沒想去定義。比如問“孝”,他回答的一定是“如何去行孝”;問“君子”,他回答的就是“如何去做君子”;問“禮”,他回答的就是“如何去做才算符合禮的要求”。比如說“仁”,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一十次,你卻找不到一句對仁的定義。但你讀完這些關于仁的論述之後,你就會發現即使沒有定義,你其實也知道了什麼是仁。弟子“問仁”和本章的“問為仁”在孔子看來是沒有什麼區别的,不過是記錄本章的弟子碰巧這麼記錄下來罷了。隻是他的文筆,如果要寫成“問仁”也沒有任何問題。我們看本篇下一章的“顔淵問為邦”,也是同樣的文筆,與本章應該是同一個記錄者。

唯一可以稱得上半個意外的是“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顔淵》)這裡貌似給了一個“仁”的定義,那就是“克己複禮為仁”。但請注意,孔子講的是“克己複禮為仁”,而不是“仁為克己複禮”。還是隻說了仁的内涵的一個方面。比如我們說“人是動物”,這并不是“動物”的定義,動物中還有豬狗牛馬等等等等數不清的個案。我們說“人是動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動物”的理解。“克己複禮”隻是仁的一個方面。跟完全不能反過來說“動物是人”一樣說“仁是克己複禮”。顔回跟孔子的讨論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馬上就自然地轉化為如何去做。孔子也非常明确地給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行為準則。這是對“克己複禮”的動作分解。這也說明,孔子時代名詞和動詞還不需要加以區分。

樊遲第一次問仁,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二次孔子說“愛人”;第三次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你看哪個都不是關于“仁”的概念解釋,而都是樊遲能力所能及的修仁之道。就算孔子針對樊遲給出了這麼具體的修仁方法,就樊遲的悟性和能力來說,也難以達到仁的境界。對這樣的好學悟性又較差的孩子,他們的教育目标還是讓他去做個普通的士人就好了,修個君子都難。仲弓、司馬牛、子張問仁,跟樊遲得到的答案一樣都不涉及概念,而是有針對性地給出了修仁的一個方面。

修行之人要時刻準備着

讀本章的關鍵點不是概念與行為的區别,也不是名詞與動詞的區别,關鍵在于孔子從一個新的角度給了子貢一種新的修行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在做工之前,或者在沒工幹的時候,就應該保養工具,該磨的磨,該擦的擦,檢查榫卯,檢查松緊,一旦開始幹活,工具不能出問題,這就可以保證做工的進度和質量。這句話因此也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還有一句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緊接着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在孔子看來沒官職責任的時候就該去拜訪那些大夫、士人中的賢者、仁者。這就是孔子理解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谛。我們現在居住在别人的國家,沒有從政的機會,不能去實現我們的抱負,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止修行,更不能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我們應該廣泛結交知名人士,為今後有機會治理國家做好準備。這就相當于工匠在“利其器”。所謂機會永遠都是給有準備的人,就是這個意思。修行之人時刻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準備着。

求為可知也

交往當地的大夫、士人,向他們學習,請教,也是為了讓對方了解自己。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裡仁》)這是說要讓對方多了解自己,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樊遲問知。子曰:“知人。”(《顔淵》)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我們也要通過交往,多了解對方。不了解對方的言論學說觀點,就無法了解對方。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隻有我們主動去了解對方,并在對方面前充分展示我們的修為和才幹,才有可能得到對方的認可。就算一時還不能得到從政的機會,多個朋友多條路,至少我們在客居期間的日子會好過一些。你看孔子不隻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名聲不好的南子想要見他,他也肯前往相見。搞得還要在子路面前賭咒發誓證明自己的清白。

道客村曰:

工欲善事先利器,士欲有為必誠意;

時刻準備東山起,事賢友仁不可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