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朝廷中最大的争論便是他與門閥集團之間的鬥争。這場鬥争持續數十年,對唐朝的發展造成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唐朝在唐高宗時期發展到了第一個巅峰,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對外戰争都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在唐朝曆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正是因為如此,李治與門閥集團的鬥争影響到了唐朝的方方面面,左右了曆史進程的發展。而這場鬥争中,關于皇後武則天的額冊立更是重中之重。這不但改變了朝廷中的形勢和權力架構,也吹響了李治反攻門閥集團的戰争号角。
唐朝皇帝與門閥集團的鬥争由來已久,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便引發過各種叛亂,迫使李世民貶斥了廢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本來到了唐太宗晚期,門閥集團的勢力遭到很大的削弱,已經不能完全壟斷唐朝的政治。可是李治即位後,作為顧命大臣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站在了門閥集團一邊,使得這些門閥世家在朝中勢力複蘇,不斷的掣肘和蠶食皇權。為了保衛自己的權勢,李治與門閥集團展開政治鬥争,提拔了不少寒門和小地主家族出身的官員,以此來進行對抗。這種争權奪利的鬥争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達到巅峰,影響非常深遠。
李治剛即位時,朝政全由三位顧命大臣掌管,分别為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勣。這三位大臣中,前兩位是宰相,第三位是兵部尚書掌握兵權。而從出身來看,前兩位都是官宦世家和隴西貴族,而李勣卻是小地主家庭,後來是瓦崗寨的農民起義領袖。所以從政治利益的角度看,這三位基本上被分為兩個派系,也真好反應了當時朝廷中的權力架構。除此之外,李治的皇後王氏出身于門閥太原王氏,而蕭淑妃出生于蘭陵蕭氏,這些都是門閥集團在朝廷和皇族的代言人。可以說當時李治身邊是充斥了門閥集團的勢力,左右着唐朝的政治走向。
門閥政治的危害在唐朝之前數百年間已經體現的淋漓盡緻,最典型的便是從東漢末年到隋朝時全是短命王朝的現象。這是門閥集團對國家政治進行壟斷後,進一步壟斷了國家資源,然後為了争奪資源而進行戰争,最終導緻國家滅亡的結果。數百年間,無數的賢人都在試圖突破這個曆史周期律,最終由唐太宗李世民完成。李世民之所以被後人稱為中華第一帝,就是因為他完成了這個曆史使命。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沿用了諸葛亮治理季漢的政治策略,通過提拔任用寒門和小家族出身的官員,最終打破了門閥集團對朝廷政治的壟斷。
如此一來出現了很典型的曆史趨勢,那便是門閥集團不斷被削弱,而朝廷政治逐漸呈現出新興勢力和舊勢力平衡的态勢。可是門閥集團并不甘心失敗,也不想要失去曾經得到的權勢和資源,必然會用各種手段進行反抗。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各種叛亂,背後都是門閥世家的影子。李世民去世後,李治身邊全是門閥集團的人,自然他們抓住這個機會開始了複興的操作。如果形勢照此發展下去,那唐太宗在貞觀年間做了一切将前功盡棄。唐朝将重新回到門閥政治時代,那麼唐朝步隋朝的後塵便隻是時間問題。
李世民之所以要廢李承乾和李泰,改立李治,就是因為李治不與門閥集團沆瀣一氣。即便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李治也不會因為親情而走向門閥集團,這是他與兩個哥哥最大的不同。所以李治在坐穩皇位後,他便開始了逐漸與門閥集團切割,想辦法讓朝中恢複門閥官員和寒門官員之間的政治平衡。
然而作為門閥集團代表的長孫無忌卻不這麼看,他一直在維護門閥集團在朝廷的壟斷地位。為此他提拔了很多門閥世家出身的官員,打壓寒門官員,将這些官員貶斥到偏遠地方。他還和王皇後聯合擁立李治的庶長子李忠為太子,将門閥世家有前途的官員安置到太子府。
長孫無忌的家族本來就是隴西貴族的一員,後來随着李世民當皇帝,這個家族便成為唐朝第一的外戚家族,也就成為隴西貴族門閥的帶頭人。李世民在的時候,他還有所顧忌。可李世民去世後,長孫無忌仗着國舅兼開國元勳的身份,便逐漸開始壟斷朝政的操作。李治為了坐穩皇位,也為了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平穩,一開始對長孫無忌的做法保持了容忍的态勢。然而當長孫無忌和王皇後擁立太子李忠後,這個事情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不但觸及到了皇權的禁區,也暴露出門閥世家集團的政治野心。
李忠是李治的庶長子,由宮人劉氏所生,過繼給王皇後撫養。由于王皇後無子,所以太子位一直懸空。在王皇後的舅舅中書令柳奭的謀劃下,王皇後和長孫無忌聯合擁立李忠為太子,李治沒有合理的理由阻止,隻能咬牙默認。可是這個操作也觸動了李治的逆鱗,開始謀劃反擊門閥貴族集團。
與李世民不同,李治的反擊上更重于政治鬥争,而非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李治先把武則天引入宮廷,讓她與王皇後、蕭淑妃宮鬥,借此來打擊門閥集團安插在後宮的勢力。這種操作的目的是先清除自己周圍的隐患,讓自己在政治鬥争中立于不敗之地,再想辦法在朝堂中與門閥官員争奪。
與王皇後和蕭淑妃不同,武則天并非門閥世家出身,而是小地主家族的女兒。他父親早年隻是木材商人,後來投奔唐高祖李淵後做參軍,後來積累功勞成為唐朝的貴族。武則天在貞觀中後期入宮,那時候武家已經沒落了,所以與門閥世家關系疏遠,因此被李治所信任。李治從感業寺接回武則天,不但是從宮鬥和個人角度出發,也是在政治上表态,拒絕門閥集團掌控後宮。然後他利用提拔武則天的機會,大力打壓朝中反對的門閥官員,提拔支持的寒門官員,使朝中形成了對抗門閥集團的政治力量。
幾乎每一次武則天升級,朝中都要引起一陣波動,反對的門閥官員都要被貶斥不少。被貶斥的官員中有不乏名門貴族出身的大員,如隋朝名将來護兒之子來濟、南陽韓氏出身的宰相韓瑗。這種政治鬥争的态勢在皇後廢立問題上達到巅峰,引發了整個唐朝政壇的大波動。
當時李治想廢了王皇後,改變後宮中門閥勢力太大的格局,引起了朝中門閥官員的一緻反對,紛紛上疏谏議。李治一意孤行,他提出了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的提案,把鬥争的矛頭指向了太原王氏。太原王氏為門閥集團的首領,五姓七宗之一,家族極為顯赫,朝中勢力非常大。
而且王氏在全國有着廣闊的政治資源,黨羽遍布朝中和軍中,是朝中勢力僅次于長孫無忌的大門閥。李治把矛頭對準了太原王氏,本質上便是吹響了向門閥世家反攻的總号角。這是一種非常強硬的政治态度,也将政治鬥争的級别提高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李治這麼做還是有很大的底氣的,其中最大的底氣便是李勣和蘇定方。李勣和蘇定方都不是門閥家族的勢力,又掌控着唐朝兵權,還是唐朝名将,這讓李治在軍事鬥争上立于不敗之地。而以薛仁貴為首的寒門子弟卻有掌管着長安玄武門禁軍的兵權,這也讓李治有能力控制整個長安城。
當時雖然門閥勢力很大,但大多數不在長安,而且不在軍界,這是對李治最有力的一面。而朝中門閥勢力雖大,但真正敢見血的卻是少之又少。最後雖然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廢後的問題上強烈反對,但李勣稱病、于志甯默認的情況下,李治還是成功的把武則天扶上了皇後的寶座。
武則天上位,那就意味着太子李忠被廢,這直接就免除了李治的後顧之憂。而李治讓武則天插手政務,提拔許敬宗、李義府等官員,在朝中形成了反攻門閥官員的勢頭。通過這些政治鬥争的手段,便能将門閥世家的勢力逐步的驅逐出朝堂,使得皇權重新歸于皇帝之下。
很多人認為李治比較懦弱,不如父親李世民和老婆武則天,其實這是對他的誤解。李治其實非常聰明,政治手段也極為高明,隻是不喜歡沖鋒陷陣,而是隐于幕後。有了武則天在前面打沖鋒,李治完全沒必要顯得過于強硬。他反而可以利用皇帝的超然地位,以平衡朝中局勢的理由仲裁各種政治沖突,使得皇權重新控制朝廷。這是一種極為高明的政治手段,中國曆史上有此本事的皇帝屈指可數。當然武則天在前面表現過于強橫的态度,也為自己招了不少黑。所以我們看到史書上各種黑武則天的材料層出不窮,其實那都是人家兩口子商量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