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齡增長,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臉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方,好像“發腮”了一樣。
“發腮”這個詞,發生在貓身上是加分項,但若發生在人身上,就是顔值克星。
其實,這跟人腮幫子裡的一塊肌肉有關。《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解讀,教你如何練好這塊肌肉。
受訪專家
航空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醫師 趙強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康複醫學科主管康複治療師 艾青
咬肌,人體最強有力的咀嚼肌當我們說人“發腮”時,往往指的是下巴兩旁變胖,或是下巴本身變方。其中一種常見的類型就是咬肌型發腮。
咬肌是人體最強有力的咀嚼肌,是咬合動作的主要執行者。在三叉神經支配下,咬肌收縮時,下颌骨被向上拉,上、下牙咬合,用來咬碎堅硬的食物。
咬肌的肌纖維比較粗大,還有一定面部支撐作用,面部中下位置1/2的外觀都會被它影響。
許多人覺得自己的臉變大、變方、“發腮”了,有可能是咬肌“壯”了。
咬肌附着在下颌骨之上的肌肉群中,最大的一塊為咬肌,也被稱作咀嚼肌。
下颌骨是支撐下巴的骨骼,它與兩側的颞骨相連,形成颞下颌關節,我們的牙齒就長在下颌骨上。
想要判斷自己是不是咬肌變“壯”了,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自測:
如果體重沒增,且咬住後牙時能摸到凸起的、緊繃的肌肉,那大概率就是咬肌肥大。
咬肌有勁,人能長壽咬肌是人體最關鍵的肌肉之一,常鍛煉有助于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近日,發表在《Annals of Anatomy》(《解剖紀事》)上的一項研究中,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咬肌還存在第三層肌肉組織,被稱為“咬肌冠狀肌”。
這個新的肌肉層可能通過提升和收縮冠突來幫助穩定下颌,是咬肌中唯一能夠将颌骨向後拉的部分,對咀嚼至關重要。
咬肌對長壽很關鍵,咬肌力強,大腦更年輕。有些人年輕時能咬動很硬的果子,可歲數大了,連吃點筋道的東西都力不從心,還影響營養攝入和情緒。
2017年,《美國老年病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曾指出,咀嚼力的強弱還可以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高低,越有力大腦越年輕,患病風險越低。
不良習慣會讓咬肌“受傷”所謂“用進廢退”,許多的錯誤用法都會導緻咬肌“受傷”。
不良咀嚼習慣
神經問題
三叉神經問題、外傷、精神緊張、寒冷刺激、夜磨牙等都可能損傷咬肌,出現咬肌紊亂疾病,如筋膜疼痛、肌痙攣等。
年齡衰老
人們的咬肌厚度大約會在青春期增加2mm左右,并在20歲(女性)和22歲(男性)之後停止自然增長。
随着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肌肉彈性纖維老化斷裂,咬肌的力量、支撐作用會相對減弱,可能出現面部松弛或下垂,咀嚼能力下降等情況。
咬肌無力
咬肌無力時,可表現為嚼東西易累、嚼不碎、吃不了硬食等,發生營養不良、誤吸、吞咽困難、說話不清的風險大大增加。
3種方法訓練咀嚼力咬肌的力量常被稱為咀嚼力,随着年齡增長,咀嚼力也變弱。專家推薦以下三種方法鍛煉咬肌。
鼓腮
訓練咀嚼力可以用“鼓腮”的方法,即讓兩腮像漱口一樣來回鼓動,快速做30次,可刺激兩頰肌肉,增加咀嚼力。
拉扯戰
用大臼齒咬住橡皮糖、鱿魚絲等韌勁食物的一端,用手輕拽另一端,感受咬肌的發力。
練習叩齒
叩齒時,先輕叩,上下牙輕輕碰撞,速度稍快;然後再咬叩,上下牙像咬東西一樣,速度稍慢,每天做三四遍。
不想咬肌變“壯”怎麼辦?
為了美觀,有一部分人希望縮小咬肌來達到瘦臉目的。有的會選擇醫療手段,比如手術切除部分肌纖維或打“瘦臉針”(局部注射肉毒素)。
專家提醒,如果選擇在不正規機構注射瘦臉針,很可能會引起術後面部表情僵硬,讓咬肌損失一部分正常功能,影響咀嚼功能。
其實,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就能達到:減少咀嚼、不進食過多過硬的食物(堅果類)等,時間長了,咬肌會自然萎縮。▲
本期編輯:王薏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