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西遊記》裡,天庭裡的五方五老,出現過至少3次。
第一次,是在蟠桃宴會前後,通過王母娘娘前往蟠桃園采摘仙桃時,與齊天大聖孫悟空對話時首次出現;
第二次,是玉皇大帝将孫悟空招到天庭做齊天大聖後,孫大聖無所事事,每天在天宮中結交朋友,對五方五老、九曜星君等神仙,時常“稱兄道弟”。
第三次,是如來佛祖鎮壓孫悟空于五行山下後,玉皇大帝邀請三界諸衆神仙,參加的“安天大會”上,又一次出現。
盡管文學名著中多次出現“五方五老”等字眼,但作者吳承恩老師,并未具體談及五老都是誰。
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名著,我們在西遊系列解讀文章——《聽聞五方五老等參加蟠桃宴,為何孫悟空就不幹了?看其稱呼就懂了》一文中,先後列舉出了有關“五方五老”民間傳說的3種說法。
傳統《周易》文化中,上古先賢按照五行的屬性,劃分出東西南北中五方,确定了三山五嶽。
其中,東嶽“泰山”,對應為天幹中的甲乙二木,五行屬青木;西嶽“華山”,對應天幹中的庚辛二金,五行屬白金;中嶽“嵩山”,對應天幹中的戊己二土,五行屬黃土;南嶽“衡山”對應天幹中的丙丁二火,五行屬赤火;北嶽“恒山”,對應着天幹中的壬癸二水,五行屬黑水。
“五方五老”具體是誰,目前民間認同感最強的是:東方青靈始老天君,号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号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号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号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号黑帝。
當然,在西遊神話中,七衣仙女告訴孫悟空,按照往年參加王母娘娘蟠桃宴會的舊制名單,佛教中的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入選南方五老之一。
原著中,這樣寫到:“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
那麼,道教有五方五老,是按照天地五方來劃分,佛教中的“五方佛”,又是怎樣劃分的?他們又分别是誰呢?
通讀《西遊記》原著,佛教中的“五方佛”,并沒有集體出現過,也沒有對五方佛具體的介紹。
但在唐僧師徒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洗去凡塵,脫胎換骨,五聖修成正果,如來佛祖分别加封唐僧師徒後,靈山諸佛菩薩、聖僧、羅漢、揭谛等一切得道的神仙,合章皈依誦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名單中,出現過一次。
“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接引歸真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精進善佛……”
佛教中的“五方佛”,又稱為“五智佛”、“五智如來”,指的是禅那,靜慮之意!代表五智、五德、五戒。
五方佛主要來源于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正中者中央的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接下來是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東方香積世界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妙聲不空成就佛。
《如來淵源考》等佛教典籍認為,密宗的“五方佛”,實際上是佛教“轉識成智”,體現了密宗借助事相表達佛教理論的特點,此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化現:“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
唐代的著名譯師,開元三大士之一——不空禅師,在他所譯的《菩提心論》就曾注釋說:大日如來為教化衆生,将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
其中,中央佛可以清淨世間衆人的癡心煩惱之毒,将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東方佛可以清淨人的嗔恨煩惱之毒,将識蘊轉為大圓鏡智;南方佛可以清淨人的傲慢心煩惱之毒,将受蘊轉為平等性智;西方佛可以清淨人的貪心煩惱之毒,将想蘊轉為妙觀察智慧;北方佛,可以清淨人的嫉妒心煩惱之毒,将行蘊轉為成所作智慧。
從道教和佛教的經典對比分析來看,雖然道教的“五方五老”和佛教的“五方佛”,都與天地有關,卻代表的意義不同,人物更是不同。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閱讀完整内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