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泉湧君 · 主播 | 賞新晴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中國通史》第四至第八章,13-31頁。
西周時期
上回說到,殷墟遺址中發現大量甲骨文,考證後确定為商朝文字,和太史公《史記》中的記載吻合,因此推測《史記 殷本紀》可信,連帶推測《史記 夏本紀》也是可信的,曆史上應該确有夏朝。
曆史斷代已經确定有商朝,當時商是天子,周是諸侯國,因為甲骨文中有“周侯”的字樣。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分别是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伯和三兒子季。後來三兒子季繼位,成了周王,他的兒子叫昌,也就是周文王姬昌,而姬昌的衆多兒子中,最有名的是二兒子,周武王姬發。
商滅周興,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此時王位傳承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傳給弟弟。正所謂兄終弟及;一種就是傳給兒子。
當時武王姬發的兒子要麼太年輕,要麼不才,所以考慮傳位給姬發的弟弟,姬旦,旦的封地叫周,因此也叫他周公。對,就是周公解夢的那個 “周公”。
那周公同意了嗎?——沒有。
周公主張讓當時十多歲的成王繼承,由他攝政,待他日周成王能自理朝政,他就還政于成王。周公攝政七年後還政于周成王,在這期間,周公全力輔佐周成王,最為有名的政策就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什麼意思呢?就是“恢複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的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
周公用德治理天下,天下無不臣服,對周朝的發展和鞏固有着重要貢獻,因此周朝享有八百年曆史。
所以說中國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國曆史是和平的曆史,孔夫子渴望恢複的就是周朝的“禮樂”制度,對後世中國産生巨大的影響。
周朝建都今西安的鎬,因此稱西周,後來西周衰弱,有戎狄隐患,也就是西北部的蠻族入侵,于是遷都到東都洛陽,所以稱為東周。
周朝是封建制,也就是将土地分封下去,有領主。到東周時候,已經有二百多諸侯,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周王本家的親戚;二是外戚;三是滅國絕世的後代,而周是共主,因此說封建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的。
當時諸侯國,雖然叫國,實際上就是一座城,叫城郭,城是内城,郭是外城。國人居住在城内,野人戎狄在城外。
當時還是遊牧社會的部落生活水平低,叫狄;而有穩定居所的,種植農田的人叫作華夏,生活水平高。
此時東周,也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是一部編年史的名字。
春秋初期,四夷内侵,就是在中國内部的遊牧部落和華夏雜處。西周失敗後,失去王室尊嚴,各個諸侯國相互看不順眼,開始互相吞并。
當時時不時有稱霸的諸侯崛起,喊出口号“尊王攘夷”,就是說仍然尊周是天子,不承認靠搶奪來的政權,使得内亂減少。
當時主張“尊王攘夷”的是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在亂局中提出一個主張,打破時代的僵局,這就是大政治家。
當時的諸侯國主張城郭聯盟,一國有難,各國支援。比如齊桓公就帶領各國軍隊幫助衛國驅除戎狄。但當時的楚國堅決不參加這個聯盟, 并且持續吞并小國、弱國。
齊桓公和管仲死後,晉文公接過“尊王攘夷”的大旗,可以說,是齊桓公和晉文公維持了封建制度。
春秋時代二百四十年,結束于吳國攻打楚國,往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
戰國群雄
經過春秋争霸,各個有實力的十二諸侯演變成七雄,即秦、楚、齊、燕、韓、趙、魏。那麼春秋和戰國時期有什麼分别呢?
春秋時期,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池,是城市國家。
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有很多城池,比如齊國就有七十多個城池。
所以說春秋是封建諸侯國,戰國是以軍立國,成了軍國。
其實在戰國前中期應該是戰國九雄,當時還有宋國和中山國,隻是因為這兩國最早被滅,所以後期就是戰國七雄了。
戰國七雄,在政治上已經有了合縱連橫。
南北國家縱向結成聯盟,打擊秦國,這是合縱。東西向的國家連橫,成了聯盟服從秦。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這個時期内産生了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比如鬼谷子、龐涓、孫膑等等。
七雄逐鹿,最終由秦國統一六國,秦國即将開啟一個大一統的新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