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2 16:19:57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1

一、以某一胯為軸

“以某一胯為軸”,就是身體的轉動以某一胯作為支點。這樣,身體就可像是一般房屋之軸在一側的門,别人推其身體的中軸部位,就可能會像是推一扇虛掩之門的中間部位,如果推門者站着不動用力前傾着推,這扇門所推的部位不僅向後移動,而且向旁移動而離開了推門者所用之力的方向,推門者往往會因為用力落空失去站立平衡而往前跌倒。太極拳“沾粘連随”之“引進落空”正是需要這樣的效果。

具體舉例說:

攬雀尾左掤抱球時的轉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上承接住前方攻擊者的手,由于借對方之力自己随之而動的向右轉身,自己的中軸偏右部位位于對方攻擊之力的方向線上,因此自己不能以脊骨為軸向右轉動,如果身體向右轉動以脊骨為軸從而半個身軀各前後轉動,自己的中軸部位仍在原處,而且左肩胯外側轉向正對前方敵人還更靠近對方而形成背勢,而是必需以左胯為軸轉動整個身軀,從而左肩胯外側始終不靠近和不暴露給前方攻擊者,與其接觸的右臂也始終不與其發生頂抗而可以形成捋。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2

右摟膝拗步轉左摟膝拗步時的轉身,模拟的是右手臂往前承接住前方攻擊者的右手,同時左小臂貼附在對方的右臂外側,然後借對方攻擊之力随之而動的向右轉身,對方攻擊開始時自己的中軸偏左部位位于對方攻擊之力的方向線上,因此自己也不能以脊骨為軸向右轉動,不然自己的中軸部位也仍在攻擊之力的方向線上,而且左肩胯外側還轉向正對前方敵人并更靠近對方而形成背勢,因此必需以左胯為軸向右轉動整個身軀,從而左肩胯外側始終不靠近和不暴露給前方攻擊者,自己與其相接觸的左、右臂也始終不與其發生頂抗而可以形成捋。

這樣的轉身從另一角度說,從轉身前兩胯的外側緣與胸骨中點各作一條與前後方向相互平行的三條直線,那麼轉身後,左肩胯的外側緣不會離開原來的這條直線而移向這條直線的右邊去,或者還會略移向這條直線的左邊去,而胸骨中點與右肩胯外側緣随着轉身向後移的同時還都會移向原來直線的左邊去,這就避免了以腰脊為軸轉動軀體而使得自己身軀的中軸部位與重心垂線部位合一始終處于對方攻擊正中、并且一肩胯外側暴露給前方敵人形成背勢與對方頂抗的弊病,也具有了可能使得對方攻擊落空的效果。

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之“放即是收,收即是放”反映了“沾粘連随”在太極拳中是無處不存在的,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尤其是攻擊人時,太極拳的姿勢決定“沾粘連随”是随時可以發生作用的,而“以某一胯為軸”轉動身體正是“沾粘連随”所必需的。因此,“以某一胯為軸轉動身體”是太極拳“轉腰”的特性之一。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3

二、以腰為力點

太極拳“沾粘連随”的特點是“不先不後”地“随人而動”,從而身軀能夠像水上葫蘆既有浮力又沒有頂抗那樣最大限度不接受對方攻擊的力量,這樣,“以某一胯為軸”轉動的身軀為了保證這樣的效果,自己的兩胯就必需像是浮置似的放松,從而可以像潤滑的軸承那樣借人之力靈活地被動而動,而為了被動而動更靈活,太極拳的轉腰還必需由自己所控制的由腳而起的“四兩”之勁力發生恰到好處的主動的促進作用。

但是,這“四兩”勁力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的這一胯。因為如果這樣,就是杠杆的力點與支點相重合了,對身軀的轉動,“四兩”的小勁力必然不夠,要能起到促使身軀轉動,主動的勁力就必然會較大,或者說身軀轉動的主動成分就必然較大,這樣就很難合拍地“不先不後”地靈活地“随人而動”,身軀就很可能會接受到對方攻擊的力量。而且,胯對轉身發生力點作用,這一胯就很難放松,這一胯的“随人而動”的靈活就必然會受到影響。

可見促使身軀轉動的勁力是不能作用在作為轉動軸之這一胯的,不然就是錯誤的。但是,“四兩”之勁力也不能作用在不是轉動軸的這一胯,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就是杠杆的力點與阻力點幾乎相重合了,“四兩”之勁力對身軀轉動的作用就必然較大,也就是身軀轉動的主動成分較大,身軀也必然很難合拍地“不先不後”地、靈活地“随人而動”而很可能會接受到對方攻擊的力量。

既然如此,太極拳的身體轉動,這由腳而起的力量應該作用在哪裡呢?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的“主宰于腰”、“氣如車輪,腰似車軸”、“腰為纛”、“命意源頭在腰隙”等已經作出了回答,那就是這由腳而起的力量必須先作用于腰脊,再由腰脊作用于軀體至胯。

所謂“主宰于腰”,是因為太極拳全身肢體的動作都是由兩胯的動作所引起的,而兩胯的動作又是腰脊的作用所引起的,因此,“腰”就成了全身肢體“主宰”性的樞紐了。“主宰于腰”顯然就是這樣的意思。“腰為纛”(dào)、“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是這樣的意思。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4

古代的“纛”是指軍隊中的大旗,是大本營的标志;但在“腰為纛”這一句中,“纛”不是指大旗,而是與古代的“土木”借代指建築工程、“帆”借代指舟船一樣,是借代指軍隊出發與彙集的大本營,是樞紐的意思;而“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所謂“命意”,按現代語言,是指中樞神經所支配的神經反應,所以這兩句都是說腰脊為全身肢體動作的中樞、都是“主宰于腰”的不同說法而已。

“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是“主宰于腰”等更具體的說法,這“氣”指的是包括“勁”的大小不同的傳遞性的人體力量,由此可見“腰似車軸”正确地理解是不能撇開“氣如車輪”的,顯然“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不是指腰脊為人體轉動的軸,而是指腰脊為人體傳遞性力量運行的中樞、腰脊是軀體運動的力源,就腰脊支配傳遞性力量而言,就像是車軸支配車輪一樣;軀體運動的力源顯然不等于軀體運動的軸,這就像杠杠的力點不等于支點一樣。将“腰似車軸”理解成腰脊為軀體的轉動軸顯然是屬于斷章取義的牽強附會。

所以,太極拳的轉身雖然幾乎都是以一胯為軸的,但胯不是動力的所在處。具體舉例說,攬雀尾左掤抱球時的轉身、右摟膝拗步轉左摟膝拗步時的轉身,雖然軀體的轉動軸都是左胯,但左或右胯都不能作為力點,對身體轉動發生力量作用的必須是腰脊,兩胯(也就是兩髋關節)都是必需不用力的,這是兩胯能夠像浮置似放松、靈活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腰脊作為身軀轉動的力源”也是太極拳“轉腰”的特性之一。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5

三、轉動軸的胯也可移動

任何武術的攻擊都可分為單手與雙手。雙手攻擊者其兩手外側的寬度往往可以控制被攻擊者整個胸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被攻擊者作為轉動軸的這一胯始終在原來的空間位置不動,那麼,這一胯的肩與胸脅就始終處在對方攻擊的範圍之内,這一胯的肩與胸脅也必然會與對方發生頂抗。

由此可見,對于太極拳而言,轉身時作為轉動軸之胯如果總是在與身體前後移動線平行的原來的直線中,那還是不夠的,必需在不少情況下,作為轉動軸的這一胯也是應該有向外側橫向的移動。

具體舉例說,攬雀尾左掤抱球時的轉身、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開始時的轉身,左肩胯都可能是有向外側略微移動的。這樣,這種轉身如果有必要足夠大,原來身軀位置的空間就會全部成為前方攻擊者的撲空之處,這正是太極拳技藝在某些情況下所需要的。而即使原來身軀位置的空間沒有全部成為前方攻擊者的撲空之處而實現了“借人之力、引進落空”捋的效果,這種轉身也是這種捋的良好條件。由此可見“身體轉動軸之胯可移動”也是太極拳“轉腰”的特性之一。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6

四、身體呈弧形兜圈般的轉動

太極拳的往後轉身,不論轉動軸之胯是否有往外側移動還是沒有往外側移動,這種轉身都不是呈平闆的,而是呈兜圈般弧形的。這種弧形移動就像是有一個貼附着自己胸腹部的水平的圓盤向自己移壓過來,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這圓盤的壓迫,胸腹部又不能完全離開這圓盤,就需要胸腹部貼着這圓盤的圓周往後又往旁的弧形兜圈般的移動,這種弧形移動其實又屬于身體的轉動。

這就是說太極拳以一側胯為軸的往後轉身,不是非轉動軸之胯領先身體呈平闆的轉動,而是恥骨聯合上緣某胯内側的腹股溝上的小腹部領先轉動,感覺上就像是某側小腹部先變成為向後凹的弧形,然後這弧形擴大或移動,同時以轉動軸之胯為支點轉動身體,非轉動軸之胯倒是最後被後凹的小腹拖着轉動的,就像是橡皮膜風輪被風吹着的轉動。

這樣的轉身,腹股溝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個圓球從一胯内側滾壓向另一側,從而造成整個腰胯的轉動。或者說這種往後轉身的感覺是小腹某内側先往内往後收吸,然後收吸依次往另一側延伸,最後非轉動軸之胯才被收吸拖着往後轉動。必須明白這種收吸的感覺不是意念活動所引起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神經反應與軀體活動,但這種收吸也僅僅是在腹部,背臀部是幾乎沒有變化的。

當然,這種轉身開始鍛煉階段需要有意識地體驗,形體也可以有明顯的變化;但體驗是為了形成不需要意識支配的條件反射,而不是總是保持這種體驗;就是說一旦這種轉身形成了條件反射,體驗将淡化消除。而且,明顯的形體變化也要消除。這種轉身如果轉動軸之胯有往外側的移動,那麼,轉身其實也是轉動軸之胯領先的繞平圓圈的弧形移動。

太極拳的“沾粘連随”,肢體首先的“随人而動”是在對方攻擊的着力部位,而身軀手臂等形體“随人而動”首先就是弧形後凹的反應。這樣的弧形後凹,對于前方的攻擊者而言,太極拳功夫高者甚至沒有大的動态,身軀與手臂會起到鍋底形的弧形滑坡之捋的效果,對方往往會由于其自己用力而被弧形外捋。這樣,太極拳功夫高者使得前方攻擊者落空就不必自己的身軀移開原來的空間位置了。可見這種弧形轉身是太極拳十分重要的一個技法。

楊氏太極拳收勢精解(幹貨楊氏太極拳的)7

具體舉例說:

攬雀尾左掤抱球,右手小臂是模拟向上移動其手腕外側與對方攻擊之手相接觸,所以首先是右側腹股溝内側向後凹吸,這向後凹吸依次向左延伸,就像有一個球從右向左滾壓,引起身軀似乎貼着一個水平圓盤以左胯領先向左弧形移動,身軀移動與向後凹吸延伸的方向一緻;這身軀移動又是以左胯為軸身軀右後轉;右側腹股溝内側向後凹吸則又引起兩股力量,一股水平弧形向左胯伸展、另一股斜向上向右手臂伸展膨開,就像花朵開放那樣,從而形成攬雀尾左掤略微右側身和右臂的向外向上提起。

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開始時的轉身,右手小臂是模拟與對方向自己身軀中間攻擊的手相接觸,所以可以首先是左側腹股溝内側向後凹吸,這向後凹吸依次向右延伸,就像有一個球從腰胯左内側向右滾壓,從而引起最先向後凹吸的左側腹股溝内側兩股力量一股向右伸展帶動右手臂弧形地向内再向右後捋,另一股向左伸展帶動左手臂弧形右擺,同時造成身軀以左胯領先向左弧形移動和身軀右側以左胯為軸向後向左轉(右轉身),身軀向左弧形移動與向後凹吸的方向相反。從而能夠起到“引進落空”的效果。如果轉身不是這樣兜圈般弧形的而是平闆的,那麼,上述這些效果就必定是難以出現的。

由上述可見這四種特點協調形成的“轉腰”法是太極拳不可或缺所必需要的,因而是完全符合太極拳特性的。概括地說,這種“轉腰”的樣子與感覺猶如五、六十年代的農村中牽動小石水磨時身體的左右轉動,正好用《楊氏老譜》所說的“能如水磨摧急緩”很形象地來表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