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守璞如初
作者:璞君(ID:Chinese-liquor)
在古代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被稱為“侯爵”;後來,貴州省把“爵”的形象融入進了自己的旅遊文化标志裡面;在北京國際飯店門前也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酒爵雕塑——中華爵。
“爵”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從古到今這麼讓人念念不忘?這還得從“爵”的前世今生說起。
俗話說,萬物生于有用,爵也不例外。現在的考古學家普遍認為,爵是一種酒器,是古人喝酒用的杯子。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爵到底是用來喝水的,還是用來喝酒的,又或者是用來盛放一些其他的什麼東西,已經難以考證了。不過可以确定的是,商周時期所用的青銅爵,是仿着以前的陶爵鑄造的。
沒錯!爵在最初的時候是陶制的,在安陽殷墟和偃師二裡頭遺址都有出土,大概就是下面畫的這個樣子。還有一種“流”做成管狀的,被叫做“管流爵”,就是下面第二張圖畫的樣子。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陶爵,都不外乎前有“流”,後有“尾”(有人說叫做角),下有三“足”,一側有“鋬(pàn)”,鋬就是把手。
後來的青銅爵沿用了陶爵的形制,但是多了一個更有意思的小東西——就是在杯沿上的兩個傘狀(也有人說長得像蘑菇)的小柱子。
西周時期的青銅爵杯
關于這兩個小柱子的作用,到現在學界也沒有一個明确的說法。
有人說,這個是為了強迫喝酒的人必須要仰頭才能将杯中的酒喝完。因為他們覺得仰頭喝酒比較霸氣,酒杯上的這兩個小柱子在酒杯傾斜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怼到臉上,杯子就沒法再傾斜了,人就得必須仰頭。
也有人說,這兩個小柱子是用來挂“濾紙”的。因為古代的釀酒技術還不發達,釀出的酒比較渾濁,必須經過過濾才能飲用。
還有人說,這兩個小柱子是用來挂酒爵的。用繩子或鍊子綁住這兩個小柱子,酒爵就能懸挂在火上,這樣加熱酒就很方便了。
清代瓷質爵杯這時爵杯都是仿古制作的,但是沒有鋬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擺件
帶有小柱子的酒爵在商周時最為常見,這個時候也是酒爵最流行的時候,并且爵用途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爵不再局限實用,而逐漸成為了古人祭祀大典上用來盛酒的禮器。自此,“爵”的地位水漲船高,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作為一個貴族能夠使用多少個銅爵,所使用的銅爵質量如何、規制如何,都反映了這個貴族的身份等級,再往後,爵就逐漸從酒器演變成了一種制度的象征。
晁福林先生認為,“爵制”起源于周代的冊命制度,古人飲酒時有“序爵”(序爵就是按身份的高低排列座次)的慣例。從此酒、爵和貴族的地位高低逐漸相通,也就是後來我們經常說的“爵位”,共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
齊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的爵位就是“公”,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最高爵位了。經過各個朝代的承襲,爵位的稱呼可能有所變化,但是“爵位”所代表的尊貴的地位始終沒有變過。也就是說,能用上爵喝酒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爵位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爵有“流”有“尾”,均可傾倒,古人用哪端喝酒的呢?我覺得這個還是比較顯而易見的。emmm,哪裡顯而易見了?
這個象牙雕的爵杯也很講究也是一個把玩的擺件
這麼說吧,現代人基本上都是“右利手”,也就是慣用右手,如果大膽推測,古代的時候人們基本上也都是右利手。人們喝酒的時候右手持爵的話,正對着人的一端就是流。所以,古人應該是用“流”的一端飲酒。
雖然這也隻是基于現代人生活習慣的一種猜測,不過正因為我們都不知道真實的情況,這種猜測才顯得有趣,萬一猜對了呢?
那麼,你覺得應該用爵的哪端喝酒呢?
參考文獻1、劉昱午,商代青銅盛酒器
——尊、卣、觥、彜、壺賞析;
2、胡洪瓊,略談酒器爵;
3、楊潔,爵:從酒器到官位
你聽過西單的整點鐘聲嗎?
還記得你與西單文化廣場的第一次見面嗎?
天府豆花 玉華台 同春園……這些90年代西單的館子 你下過幾個?
(更多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