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作者:洞見·Elm
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看過一張漫畫。
一個人踩着堆積如山的梯子,仍舊無法翻越高牆,隻能趴在牆沿上歎息。
很多時候我們困于生命的高牆,并非缺少梯子,而是從未認真想過,如何更好使用梯子。
思考的質量,決定人生的質量。
01
投資家馮侖曾在演講時,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家牙膏公司的市場部總監,提出年銷售額增長20%的目标。
大部分員工抱怨,在公司市場份額已連續4年兩位數增長的情況下,這樣的銷售目标簡直是強人所難。
相比這些抱怨的員工,一些經理則加快研制新品,并且設計促銷方案,希望以此促進銷量。
然而兩個月過去,這些舉措對于刺激銷量,沒有明顯的效果。
後來一位實習生發現,牙膏市場的競争已經十分激烈,通過價格或技術很難獲得優勢。
他對消費群體的刷牙習慣進行調研後,向市場部總監提出一個方案:将牙膏口徑擴大到6毫米。
這個幾乎不需要研發資金的方案,成功讓客戶提高了每次牙膏的平均用量。
一年後,這家公司的牙膏銷量增長了32%。
這位實習生不僅獲得10萬美元的獎勵,更在2年後升任經理,成為晉升最快的員工。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偉克,曾将思維模式分為三種:感性思維、邏輯思維和結構思維。
感性思維屬于點狀思維,對事件沒有延伸思考,隻是基于某個情緒點進行主觀判斷。
正如牙膏公司大部分員工,面對銷售目标,隻知宣洩負面情緒,注定一事無成。
邏輯思維是線性思維,由一個原因,推出一個結果。
相較點狀思維,線性思維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維度過于單一。
就像牙膏廠的經理,能想到通過提升質量或降低價格來增加銷量。
但當他們陷入線性思維,不再挖掘其他其可能性,同樣難有作為。
而結構思維,則是一種面狀思維。
擁有面狀思維的人,主動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終給出兼顧各方的最優判斷。
而這,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02
記得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如果給我1個小時去解一道題目,我會用55分鐘去思考,隻要思考正确,那麼5分鐘足夠給出答案。”
深度思考是一個靜下心來,對問題抽絲剝繭的過程。
沒有深入觸及問題的根源,所有行動都是徒勞。
最近重溫《我在他鄉挺好的》,對劇中金雯的經曆感觸良多。
為了給新領導留下好印象,她主動參與組裡其他同事們的項目。
每當同事跟她分享項目信息,都提醒她多花時間,去厘清其中的來龍去脈。
金雯不以為然,反倒認為同事把太多精力花在細節上,根本無法在領導面前博出位。
短短半個月,她走馬觀花式地将組裡每個項目,都了解了一遍。
在項目例會上,無論新領導問什麼項目,她都搶先回答。
一時間,她認為自己就是小組中,最出風頭的員工。
直到領導發問:“此次項目的發布時間,相較立項時的預期進度有推遲嗎?”
金雯頓時語塞。
她的同事這才起身,不僅回答了項目的推遲時間,并詳細解釋推遲的原因,以及推遲後的相關舉措。
後來,部門經理在辭退金雯時對她說:
“到新的公司後記住,與其不動腦子地做十件事情,不如多花時間把一件事情想透。”
從劇情到現實,金雯不過是信息時代下,越來越多人的寫照:
遇到棘手的問題,直接上網搜索“标準答案”;
無腦遵循流程,從不考慮流程如此設計的原因;
看到長篇幹貨文,迫不及待跳過論述部分,隻關心結論如何……
香奈兒前CEO莫琳·希凱在《深度思考》中說:
“人之所以脫穎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類拔萃。”
一個浮于淺顯而懶于思考的人,注定陷入平庸的困境。
擺脫碎片化的表面信息,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是人生進階的第一步。
03
《認知突圍》中,有一張“思考-收益”曲線。
起初,一個人在思考上花費的時間,不會帶來明顯的收益,甚至在積累速度方面,慢于直接行動。
随着思考時間持續增加,個人終将獲得蛻變式的成長。
正如作家劉潤所說,深度思考幾乎是唯一一個,對每個人而言,沒有門檻的逆襲機會。
而想要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維度進階”:
一、時間維度
亞馬遜CEO貝索斯曾說:
“如果把你做每件事的眼光放到三年以内,和你同台競技的人會很多;
但如果你把眼光放到未來七年,那麼能和你競争的就會很少,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做如此長遠的打算。”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時間是最關鍵的變量之一。
一項計劃的設計時長每增加一年,所要考慮的方面便會增加好幾個量級。
而正是這種思維量級的躍遷,能幫助我們在進階的路上,過濾掉絕大多數對手。
一個人如果隻看到眼前收益,他所思考的無非是怎樣和同事内卷,或者如何上班偷偷搞副業。
可當他将目光拉長到5年乃至10年,便會主動從這些競争與消耗中抽身,将時間用來思考那些擁有前景,但目前鮮少有人考慮的發展方向。
不要高估一年的積累,也不要低估十年的改變。
試着問自己:将目前的生活延續到三年後,是否仍是你想要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設定一個三年以上的目标,然後以每月為單位,細化實現目标所要執行的步驟。
在這個過程中,你将倒逼自己去看專業以外的書籍,去接觸圈子以外的人脈,從而擴充認知和閱曆,并逐漸形成深度思考的慣性。
二、空間維度
想要改變牆上的投影,必須跳出牆體所在二維平面,去三維空間中改變投影的物體。
生活往往也是如此,很多當前維度上的難題,通過升維思考便能迎刃而解。
豐田英二曾在巡視車間時,詢問正在更換保險絲的員工:保險絲為何會熔斷?
員工不假思索地回答:設備超負荷運轉,導緻溫度過高。
豐田英二對這個回答并不滿意,叫來各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歸因讨論。
讨論過程中,他們不斷拓寬思維空間,從原先一根保險絲,擴大到整條流水線,并最終得到一整條因果鍊:
最終,技師通過加裝過濾器,徹底解決保險絲熔斷的問題。
豐田也由此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憑借成本優勢,很快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汽車企業。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最初的思考空間都局限于狹窄的一點。
就像一個設備的保險絲斷了,如果隻關注出故障的保險絲盒子,你能做的就是每次出故障後停機換保險絲。
可當你拓寬思維空間,将其他因素,比如将保險絲相關的設備,納入考慮範圍,我們的思維便有了維度。
随着考慮因素不斷增加,我們的思考在同一維度上,便實現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蛻變。
當我們的思考到達一定深度,在某個瞬間就會有一個小點突破平面。
而正是通過這一點的發散,我們最終擁有更為立體的思維模型。
無論是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思維模式,讓你找到諸多選擇中的更優解,看到比别人更遠的未來。
▽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寫道:
“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隻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
沒有深入的思考,勤奮就沒有意義。”
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實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單一淺顯的思維框架,打破陳腐的認知和經驗。
點個贊吧 ,請相信,打破自己的過程,雖然伴随陣痛,但最終讓你重組升級,進階更高段位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