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看到表姐的朋友圈:
昨夜陪女兒睡覺,一聲聲微小的啜泣拉我回過神,孩子臉上全是淚。抱在懷裡安慰,她和我說,作業太多了,她想玩。
想起一首小詩:
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什麼每次總是一點點?
我催她、唬她、責備她,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我拉她、扯她,甚至想踢她。蝸牛受了傷,她流着汗、喘着氣,繼續往前爬……
挺心疼的,别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所以,我甯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現代孩子困在鋼筋水泥中,他們很少有機會仰望星空,聆聽蟬鳴。
由于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孩子有了上不完的補習班、寫不完的作業,眼裡漸漸失去了光芒。
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媽媽曾說“感覺上了一年級,孩子眼裡的光沒了,失去了靈性,孩子累,大人也累”。
童年本該是五彩斑斓,充滿缤紛色彩的。
有網友說“我今年26了,每到夏季依然會想起十幾年前的夏天和姥姥家的小夥伴們一起套蜘蛛網到鐵路抓蜻蜓的日子。盡管我也真切感受到随着年齡增長那些回憶仿佛離我越來越遠,可到了同樣的季節依然忍不住回想,像住在一個清醒的夢裡,很治愈。童年真的很重要,可現在的孩子又能怎麼辦呢?”
記憶中的童年是和小朋友一起挖泥鳅、釣龍蝦,滿山遍野地跑,肆意地瘋玩、打鬧,偶爾還要擔心回家晚了被家長揍。
英國詩人紀伯倫曾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并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應該明白,你未完成的夢想,你的遺憾都與孩子無關。不該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也不能放任孩子自由生長。我們要張弛有度,把童年還給孩子。讓他們去大自然中瘋跑,去盡情遊戲和玩耍;讓他們認知自己的喜歡,體驗成功與失敗。
好的童年能治愈孩子的一生,讓孩子享受童年,不要成為流淚的蝸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