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保定,自然而然就有“永保大都(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好像約定俗成,甚至官方權威說法。然而,這個意思很可能是後人附會的。
保定市區以東,清苑區東安村有趙匡胤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祖墳,960年趙匡胤稱帝時,此地處在宋遼邊界。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為保衛邊塞,尤其是保護祖陵,在清苑設“保塞軍”。“軍”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的行政區劃,駐有重兵。作為政區名稱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現。
後宋太宗趙光義把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改名保塞縣,并先後将滿城及易縣狼牙山一帶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防衛力量。
保塞軍和保州兩個名稱,具有明顯的“保護、保衛”的含義,保衛的目标也很明确。
1127年,北宋滅亡,金兵陷保州,未改地名,又名金台驿。1129年于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保州曾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保定得名順天,比明永樂元年朱棣升北平為北京,改順天府早274年。
1213年,元兵攻陷大金國統治下的保州, “焚屠三天,除工匠外,老幼無孑遺”,緻使保州淪為荒無人煙的廢墟。
1217年,金将張柔投降蒙古軍,駐滿城。1227年,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張柔率軍由滿城移駐保州,新築城池,規劃市井,建造衙署,安定居民,修葺廟宇,興建府學、大慈閣、鼓樓、蓮花池等,并疏浚一畝、雞距二泉,遂使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此為現保定築城之始,為後世保定城奠定了基礎。
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為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為路治。1275年順天路改為保定路,保州并入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有。
按字面理解為永保安定之意。不知何時出現 “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元朝蒙古族主張的攻伐,不是保守城池,因此也有專家稱,保衛大都應是後人的穿鑿附會。
明代洪武元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又稱金台郡。因保定城池位于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
明初設專門負責東北西部重要軍事機構和防務任務的機構,叫大甯都司。朱棣稱帝後,大甯都司遷到保定。1515年,設保定巡撫署。1638年設保定總督,置保定總監軍。
清康熙八年,将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直隸省轄順天(今北京)、永平(治盧龍)、保定、正定、河間、順德(治邢台)、廣平(永年)、大名八府。此後的300多年間,保定一直作為省會城市,由此奠定全國的曆史文化名城根基。
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署,轄區增口北道宣化府、熱河廳承德州、張家口廳。1748年,直隸總督署下屬轄區達11府(123縣)六州(含17縣)三廳(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清代,保定市為省、府、縣三級官府駐地。
(以上三張圖片來自網絡,涉權立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